SMC 資料庫
網傳半導體技術有多強?專家解析半導體製程的實際意義
2021年3月9日,網傳一則臉書貼文提到半導體的製程與技術。SMC整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暨電子研究所教授李鎮宜的回應,解析這些訊息:半導體製程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高階的半導體製程?
目前最新的半導體技術挑戰和趨勢為何?
閱讀更多譜出「智識」與「人文」的協奏曲──新媒體發展下之「記者」遇上「科學家」
提及科學傳播,論者多強調,欲使科學和科技的進展有益於社會,端賴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運用媒體的多元化管道去傳遞科學資訊到人類社群,是傳達和普及科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當「記者」遇上「科學家」,雙方需共同合作,將科學知識或科技創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妥適地「轉譯」或轉化予社會一般大眾瞭解。
閱讀更多論壇:記者的第一現場——科學新聞的複雜處境
社群平台是民眾從網路獲取新聞的重要管道,但當你打開Facebook、Line或IG,滑過動態與分享時,你會為了什麼新聞停下?又會分享哪些新聞到自己的頁面?科學新聞會是你的選擇嗎?或許對於科學很感興趣的讀者,答案會是「是」,但更多時候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閱讀更多「單腳跳離高壓電可避免觸電?」網傳影片解析
除了高壓電的電壓,實際狀況下還有許多會影響觸電的條件,專業人士也必須有全套防護設備才能接近高壓電,一般民眾最好不要為了嘗試影片中的做法而貿然接近易觸電的環境。電對人體的傷害,其實不一定與電壓有直接關係,而必須視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通過人體部位及時間而定。
閱讀更多榮獲「高繁天噸牛獎」乳牛的一日牧場生活
出生在臺大牧場的小牛,如果是公牛會在牧場中飼養1至2個月,待斷奶後賣至飼養公牛的肉牛場;母牛則會飼養至2歲、約250-300公斤時進行配種。乳牛每一胎的週期在15個月左右,並以此週期不斷循環。
閱讀更多AI寫新聞的技術與風險
2020年5月OpenAI公司發表了具有1750億個參數的人工智慧(AI)語言模型GPT-3,可讓電腦產生擬真的文章。其後,英國衛報在2020年9月8日發布一則〈機器人寫了這篇文章,你害怕了嗎,人類?〉新聞。衛報編輯人員先寫一小段文字給GPT-3當作前導文,讓GPT-3獨立的寫出後續500字的文章。衛報指出,比起記者寫的新聞稿,編輯GPT-3產生的文章,整體而言花費較少的時間。此例證顯示了此項技術,已可進入產業的成熟度。
閱讀更多全球暖化已經無回頭路?《科學報告》刊登的氣候變遷研究爭議整理
2020年11月12日,《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地球系統模型顯示永凍層會持續融化,即使2020年停止排放所有的人為溫室氣體〉(An earth system model shows self-sustained melting of permafrost even if all man-made GHG emissions stop in 2020)。
閱讀更多假新聞大作戰,「看」出最佳免疫力
假新聞的傳播及影響就像瘟疫,即使盡可能偵測與澄清假新聞,仍有許多問題,例如人們抗拒接受正確的資訊、很難訓練大眾破解假新聞等。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更積極對抗這場瘟疫呢?
閱讀更多科學研究中的相關與因果
有段逸事敘述二戰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差點死於肺炎,幸好佛萊明(Alexander Fleming)發明青黴素(盤尼西林)救了他。事實上,並非青黴素拯救邱吉爾;青黴素對於許多病菌並無作用,包括肺結核的病原結核桿菌。真正拯救邱吉爾的,是磺胺類藥物(sulfonamides)。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