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專家意見

2025年8月5日至14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全球塑膠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二部分(INC-5.2)再次未獲共識。原計劃形成最終條約草案,卻因關鍵議題分歧,僅產出未具約束力的草案文本。 石化產業轉型和減塑是臺灣社會長期探討與關注的議題,全球塑膠公約中的討論也可能引導臺灣未來的轉型方向,因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

「一般人怎麼讓AI助理守好秘密」專家意見

約11萬筆ChatGPT用戶對話紀錄遭外洩,包含內線交易、醫療諮詢等敏感內容,且已被網站時光機存檔難以徹底刪除。《電訊報》(The Telegraph)8月1日報導指出,此次外洩肇因於ChatGPT分享功能設計缺陷,使對話內容被Google搜尋引擎收錄。 由於使用AI協助工作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幫助大眾降低使用AI的風險。
閱讀更多

「傳播學界與新聞業界發起連署,要求立法強制議價與設立新聞基金」專家意見

傳播學界與新聞業界近期發起連署,要求「立法強制議價」與「設立新聞基金」,以確保媒體與數位平台能平等協商內容使用費用,必要時由獨立仲裁機構介入,以保障產製者合理分潤、提升報導品質,並維護新聞業的獨立性與公共利益。 為使大眾更加理解臺灣的媒體現況與挑戰,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

「路透《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專家意見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於2025年6月17日發表《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探討受眾分佈在不同平台與形式(新聞Podcast和AI聊天機器人)的時代中,新聞媒體應如何因應並維持受眾的信任。路透新聞研究所於2025年1月中旬至2月委託YouGov調查,涵蓋48個市場、超過全球一半人口的大規模研究,首次納入AI平台和聊天機器人對新聞生態的影響評估,成為該機構歷來規模最大的調查報告。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解析這份報告對於臺灣媒體環境的重要性。
閱讀更多

「《科學》期刊研究確認在台灣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科學》於今日(4/11)發表一篇研究,確認一具在台灣外海打撈上岸的古人類下頷骨化石,屬於一名丹尼索瓦人男性。丹尼索瓦人是一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過去僅在西伯利亞南部與青藏高原確認發現丹尼索瓦人的直接分子證據,如DNA。這篇新研究顯示,丹尼索瓦人的活動範圍可能比過去認知的更為廣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第三方專家以及研究作者解析研究意義與重要性。
閱讀更多

「Science研究預測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科學》公開一篇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的研究,預測全球塑膠污染情況,研究指出若維持現況,不做任何管理塑膠的改變,到了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但研究模擬了聯合國塑膠公約草案目前正在考慮的規範策略,發現結合其中四項策略,可減少約91%管理不善的塑膠廢物,並減少三分之一因塑膠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篇研究結果有哪些可供全球、台灣參考的,對訂定塑膠公約是否重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

「引領AI創新」獲諾貝爾獎:深度學習技術加速產業變革

今年的諾貝爾獎凸顯了人工智慧(AI)的角色,化學獎頒給AI技術預測蛋白質結構的科學家,物理獎則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霍普菲爾(John J. Hopfield)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辛頓(Geoffrey E. Hinton)共同獲得。他們的研究是AI領域的重要基石,更為深度學習技術的廣泛應用鋪墊道路,為未來的科技與產業變革奠定基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