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海洋塑膠微粒不斷增長」專家意見
2023年3月9日凌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布塑膠微粒最新研究,並提提海洋中塑膠微粒正不斷增長。研究團隊追蹤1979到2019年間海洋塑膠污染的數據,發現從2005年之後海洋塑膠的數量快速增長。據估計,2019年全球上層海洋的塑膠微粒數量約171兆個,換算成重量約是230萬噸。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海洋塑膠微粒的議題。
閱讀更多「公海條約與海洋保護區」專家意見
台灣時間3月5日下午(紐約時間3月4日晚間)聯合國宣布通過「公海條約」(The High Sea Treaty)。這份條約是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之後,40多年再次針對「公海」的規範達成共識。公海條約是達成生物多樣性公約2030年30X30的生態保護承諾的關鍵,這是因為全球有近70%的海域屬於公海,而此前尚無在公海設立保護區的任何法源依據與機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提出觀點。
閱讀更多「研究:廁所用衛生紙可能是廢水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來源」專家意見
今(2023)年3月1日《環境科學與科技通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s)期刊發表一篇研究,指出廁所用衛生紙可能是廢水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來源。研究分析來自各地(美洲、非洲與西歐)的廁所衛生紙樣本中所含的PFAS化合物,以及美國佛羅里達州當地汙水廠中的淤泥,檢驗出衛生紙樣本中PFAS種類最多的其中一種化合物〔6:2 diPAP〕。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如何看待PFAS污染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閱讀更多「點擊化學」及「生物正交性化學」 為何獲頒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藥物的研發常涉及複雜天然物化學結構的修飾,如何利用理想的化學反應快速獲得目標產物,同時避免副產物的生成,則是化學家致力的目標。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即頒予符合上述需求的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克服傳統有機化學反應的限制,可高效率的結合兩個分子融合成單一化合物。
閱讀更多2022諾貝爾化學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在點擊化學(Click Chemistry)研究有重大貢獻的美國學者凱洛.柏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麥學者墨登.莫代爾(Morten Meldal)及美國學者貝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集六位台灣專家即時解析,專家們皆認為得獎者是眾望所歸,近年頒布的獎項鼓勵化學家使化學反應更有利於操作、效率更好。
閱讀更多2022諾貝爾化學獎官方新聞稿全文翻譯
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 2022 年諾貝爾化學學獎授予凱洛琳.柏托西(Carolyn R. Bertozzi)、墨登.莫代爾(Morten Meldal)、貝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
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旨在讓困難的研究過程變得更容易處理。貝里.夏普利斯和墨登.莫代爾為化學的鍵結形式「點擊化學」奠定了基礎,讓分子結構單元能快速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凱洛琳.柏托西則將點擊化學提升到一個新的思維,開始應用在生物體中。
閱讀更多2022諾貝爾物理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約翰·克勞澤(John Clauser)、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三位學者透過糾纏光子的實驗,確立了違反貝爾不等式的證據和開創性的量子資訊科學。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集五位台灣專家解析,專家們表示,此獎項代表了物理領域的哲學討論是可以用實驗的方式,互相辯證的。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