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為何研究人類的古基因組演化可以獲頒諾貝爾生醫獎?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所長,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他研究大約30萬年前首次出現在非洲的現代人,和更早遷出非洲的古人類族群之間的關係,他的發現使我們更能理解人類如何進化、以及我們的祖先智人在人類進化史中扮演的角色。
閱讀更多「2022全球碳預算」專家意見
全球碳預算是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1]所發佈的年度研究,發表在《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期刊(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研究團隊由跨國科學家組成,其目標為準確的評估氣候變遷中,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在大氣、海洋和陸地生物圈之間的分佈,以更好的了解全球碳循環、作為制定氣候政策、預測未來氣候變遷的科學基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刺胳針委員會報告:全球應對COVID-19是大規模的失敗
世界各國逐步邊境開放,解封出入境條件,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月25日再次提醒各國對COVID-19勿掉以輕心。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今年九月中針對近三年的COVID-19疫情,提出一份全球總檢討報告,回顧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應對疫情時,眾多決策層面的重大失敗與檢討改進方針。透過報告與專家看法,重新審視全球與台灣被疫情衝擊下,有哪些實際作為與可改進之處。
閱讀更多「點擊化學」及「生物正交性化學」 為何獲頒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藥物的研發常涉及複雜天然物化學結構的修飾,如何利用理想的化學反應快速獲得目標產物,同時避免副產物的生成,則是化學家致力的目標。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即頒予符合上述需求的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克服傳統有機化學反應的限制,可高效率的結合兩個分子融合成單一化合物。
閱讀更多「大腦杏仁核的神經網絡會調節小鼠選擇利他或自私行為」專家意見
今(2022)年10月24日台北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了最新研究。研究團隊利用小鼠作社會決策行為實驗(SDM, social [...]
閱讀更多「歐洲缺電與調適策略」專家意見
即將到來的冬季,「能源能否穩定供應」成為歐洲在能源要走向淨零排放的一大挑戰。不同的能源選擇都有其優點與挑戰,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歐洲的能源供應情勢,並討論是否可能是台灣未來發展的借鏡。
閱讀更多2022-10-21
「科學月刊50周年紀錄片」專家建議與鼓勵
《科學月刊》自1970年成立至今53年,每月出刊,累積了超過六千人次的台灣科學家,撰寫了超過四千萬字的科學知識介紹與評論。本月10/29(六),科學月刊即將舉辦50紀錄片的首映記者會,超過30位專家誠摯給予建議與鼓勵。
閱讀更多「每天喝1公升啤酒可降低失智風險?」研究解析
自2022年9月27日起,有媒體外電報導的標題:「研究顯示: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研究曝每天喝酒「這個量」:可降低失智風險」。報導內容指出:「喝啤酒居然能防癡呆!澳洲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適量的飲酒能夠有效降低失智症的發生機率,研究人員指出,適量的酒精可以減少大腦斑塊的形成,而大腦斑塊正是失智症的病徵之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