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COVID-19居家快篩的效果評估」專家意見
此研究縱向比較了新冠病毒的居家快篩(Direct Antigen Rapid Test)與qRT-PCR之間的敏感度與特異性,以及不同時間點檢測的有效性,了解居家抗原快篩是否能有效快速識別感染者並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
閱讀更多「大學可以如何讓今年秋季開學更安全?」美國與英國專家意見文章摘要
大學即將開學,將再度考驗高等教育機構面臨COVID-19帶來的挑戰時,如何規劃安全的營運計畫。大學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讓秋季重新開學時的校園更加安全?在此篇文章中,作者認為有五個關鍵的因素需要考量。
閱讀更多「COVID-19疫苗追加第三劑」專家意見
控制全球疫情的理想狀況是全部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施打疫苗,讓全球感染人數快速下降,病毒複製機會減少,新變種病毒再產生的機會就會大減,全球才能脫離新冠肺炎的夢魘。台灣一方面要考慮對外購買第三劑,更要有自製疫苗的量能。目前先把第一劑和第二劑施打率儘量提高。若真要施打第三劑,還是應先考慮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優先,一般健康族群不那麼急,可待更多他國資料做選擇的參考。
閱讀更多「社交支持可提升大腦認知韌性的研究」專家意見
研究發現,用聆聽作為社交支持的方式,與更好的認知韌性有關,並表示此研究可以更理解社會支持的機制,有助於了解如何降低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風險與增加認知韌性(cognitive resilience)的策略。
閱讀更多「COVID-19在室內大型活動的風險」專家意見
在活動進場、中場休息和離場階段容易發生人與人接觸,但不經意地短時間碰觸尤其需要注意。由於空間限制,較大的人群會讓人們在進出時站得更近,從而在前往的途中有更多接觸。其次,在沒有坐位的演唱會上,觀眾間的距離很近,且不會停留在固定的位置,接觸的次數會隨著時間增加。因此,當採取座位限制的衛生措施,並滿足良好通風的條件時,室內群眾集會活動似乎對COVID-19的傳播較不明顯。
閱讀更多「施打兩劑疫苗可針對COVID-19變種病毒引起高效免疫反應」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在兩次疫苗接種後,會產生高強度的T細胞免疫反應。專家認為這篇研究值得我們關注的原因有哪些呢?
閱讀更多網傳「疫苗打了跟沒打基本上染疫率幾乎一樣?」專家解析
網傳文章提到以色列數據顯示打疫苗無效,已引起眾多關注和轉傳,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特邀專家解析文章中的幾項與科學相關的訊息。究竟哪些敘述可能會誤導大眾呢?
閱讀更多「控制新冠病毒的兒童感染:預先活化上呼吸道抗病毒的先天免疫力」之專家意見
今(2021)年8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最新研究,認為兒童的呼吸道免疫細胞可能可以提早偵測到SARS-CoV-2病毒,有更強的早期先天性免疫抗病毒反應,解釋了兒童感染病毒之後較少出現急性嚴重呼吸道症狀的原因。
閱讀更多「幼童年齡與引起家戶感染關聯研究」專家意見
當家庭裡的兒童感染了SARS-CoV2之後,有相當機率可能傳染給家人。已有其他研究顯示Covid-19的病童其呼吸道的病毒量不會比成人少,且年幼病童需要家人貼身照顧,也沒有辦法配合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無形中也增加了傳染的機率。因此開學後,幼兒園及學校是疫情控制的重點,若發生學校的疫情爆發,可預見會發生後續家戶傳染的機會。家戶傳染很難避免,所以若要孩子安心上學,家中同住的成年人,一定要盡快完整的接種兩劑以上新冠疫苗。
閱讀更多「解析俄羅斯專家地震預測準確性」專家意見
近期網路上有許多人在討論一位俄國莫斯科地球物理學的專家(S. Ts. Akopian)發佈在youtube的影片:影片內容提到他們預測台灣在7月到8月上旬的期間,會發生地震,且越接近8月15日,地震的危險性就越高。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對地震預測的觀點。
閱讀更多醫療問題摘要的AI技術與潛力
民眾在網路論壇或官方留言板上的醫療問題,可能包含與問題本身無關的內容,有礙於自動問答系統的開發。目前的研究發現,運用「人工智慧摘要生成技術」,有助於機器理解民眾問題內涵,裨益於智慧問答系統的發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