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未接種疫苗而感染Omicron 病毒,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免疫力有限」專家意見
今(2022)年5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作者提到,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沒有接種疫苗,Omicron病毒感染後在小鼠和人類細胞中,只能引起有限的免疫反應。作者認為,感染Omicron病毒會增強疫苗先前引發的免疫力,而獲得對其他既有變種病毒的抵抗力,但未接種疫苗的個體感染了Omicron病毒後,可能無法獲得對其他既有變種病毒的抵抗力。
閱讀更多「野生鳥類的生態歧異驅動禽流感外溢與全球傳播」專家意見
2022年5月11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佈一篇研究〈以瞬時重力訊號追蹤地震的增長〉。這篇研究指出透過機器學習,可以準確地判別以光速傳遞的瞬時重力訊號,並依此評估地震的演變,提早在地震規模2-5時,開始監測該地震的成長規模,達到早期預警效果。台灣屬於地震頻繁的地區,若能更快速預警地震,有助於減少人員傷害。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專家說明台灣的地震、海嘯預警是否有機會應用這個新技術?
閱讀更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COVID-19感染調查統計」英國專家意見
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釋出它們最新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以下將以COVID-19簡稱)的感染統計數據。英國專家於2022年4月1日回應。
閱讀更多「研究:6-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專家意見
莫德納的臨床試驗於今(2022)年5月12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完整研究結果,呈現6至12歲以下受試者接種莫德納的新冠疫苗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數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
閱讀更多「光速可預警地震」專家意見
2022年5月11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佈一篇研究〈以瞬時重力訊號追蹤地震的增長〉。這篇研究指出透過機器學習,可以準確地判別以光速傳遞的瞬時重力訊號,並依此評估地震的演變,提早在地震規模2-5時,開始監測該地震的成長規模,達到早期預警效果。台灣屬於地震頻繁的地區,若能更快速預警地震,有助於減少人員傷害。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專家說明台灣的地震、海嘯預警是否有機會應用這個新技術?
閱讀更多「年輕小鼠的腦脊髓液回復了老年鼠的記憶與寡突膠質細胞的再生能力」專家意見
我們知道腦脊髓液內保持年輕的因子,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慢慢減少。如果給年老的動物注入年輕的腦脊髓液,是否可以減緩老化?今(2022)年5月11日在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公開的研究論文,將10 周大的年輕小鼠腦脊髓液,注入18 個月大的老年小鼠大腦,發現相較於一般老年鼠,有注入腦脊髓液的老年鼠對恐懼的記憶功能較高,且此效果與寡突膠質細胞的再生有關。
閱讀更多「WMO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升溫達1.5°C的可能性大約為一半」專家意見
昨(5/10)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更新報告,指出在2026年前,全球年平均溫度有50:50的可能性,至少一年升溫超過1.5°C。且2022-2026年間,有93%的可能性,刷新過去有史以來最高溫的紀錄。這表示我們已經越來越靠近《巴黎協定》呼籲守住的目標。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這份更新報告。
閱讀更多「COVID-19感染可能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以及風險」專家意見
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感染新冠病毒後,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新聞引用美國CDC今1月14日發布的報告,報導18歲以下的兒童族群,更容易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而罹患糖尿病。但是,新冠病毒感染後會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還不清楚。基於科學證據和實證研究,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感染COVID-19後造成糖尿病的的原因以及風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看法。
閱讀更多「氣候變遷增加跨物種病毒傳播風險」專家意見
2022年04月28日,國際期刊《自然》發布一篇研究〈氣候變遷增加跨物種病毒傳播風險。研究採用哺乳動物的棲息地、生態環境因素,以及不同哺乳類遷移的範圍為指標,繪製地圖。並依此建立模型,推估人類與這些哺乳類的最大重疊熱點地區。研究估計到2070年,至少會發生一萬五千次新的跨物種病毒傳播,且高溫濕熱的亞洲及非洲發生機率最高。這篇研究受到國外媒體的大量關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專家提供專業觀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