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Expert reaction to study on first babies born in the UK through mitochondrial donation
Expert reaction to study on first babies born in the UK through mitochondrial donation.
閱讀更多「借助人工生殖和粒線體捐贈技術出生的嬰兒」專家意見
NEJM期刊發表全球首項臨床研究,證實用粒線體捐贈與人工生殖技術,可有效降低母親粒線體DNA突變被遺傳給下一代的風險,並成功誕生8名健康嬰兒。在英國與澳洲已有法規可依循做這類研究,幫助遺傳疾病風險高的女性有可以生育的選擇,不論是研究技術、法規制定、倫理討論,是否有可供台灣參考之處?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粒線體遺傳疾病、生物科技法律的專家解析。
閱讀更多「傳播學界與新聞業界發起連署,要求立法強制議價與設立新聞基金」專家意見
傳播學界與新聞業界近期發起連署,要求「立法強制議價」與「設立新聞基金」,以確保媒體與數位平台能平等協商內容使用費用,必要時由獨立仲裁機構介入,以保障產製者合理分潤、提升報導品質,並維護新聞業的獨立性與公共利益。
為使大眾更加理解臺灣的媒體現況與挑戰,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得知來源是AI,人對AI同理心的評價會降低」專家意見
6月30日晚間23:00公開在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的最新研究發現,即使AI生成的回覆內容,被人評價為「有同理心」,但當人們相信或認為自己得到的回應來自AI時,對回應的同理心評價會下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AI與心理的專家解析,我們應如何看待研究結果,以及如何謹慎的在日常陪伴或心理支持時使用 AI。
閱讀更多「新研究預測罕見FOXG1症候群兒童的病情嚴重程度」專家意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大醫院與比利時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開發出一套實驗室流程,能夠預測罕見兒童腦部疾病FOXG1症候群的嚴重程度。臨床專家怎麼看研究的意義?
閱讀更多「路透《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專家意見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於2025年6月17日發表《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探討受眾分佈在不同平台與形式(新聞Podcast和AI聊天機器人)的時代中,新聞媒體應如何因應並維持受眾的信任。路透新聞研究所於2025年1月中旬至2月委託YouGov調查,涵蓋48個市場、超過全球一半人口的大規模研究,首次納入AI平台和聊天機器人對新聞生態的影響評估,成為該機構歷來規模最大的調查報告。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解析這份報告對於臺灣媒體環境的重要性。
閱讀更多「透過行為節律預測亞洲埋葬蟲繁殖時機」專家意見
台灣時間2025年6月18日上午7:01,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與其團隊的研究「透過行為節律預測亞洲埋葬蟲繁殖時機」(Circadian Activity Predicts Breeding Phenology in the Asian Burying Beetle Nicrophorus nepalensis)登上《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聯合國兩場海洋大會」專家意見
聯合國從6/3日開始,在法國尼斯連續舉辦兩場全球會議,一場是以海洋科學為核心的「同一個海洋」科學大會,第二場是以海洋治理策略為主軸的「聯合國海洋大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解析全球海洋會議對台灣的可能影響。
閱讀更多Expert reaction to study on nanoplastics disrupt gut microbes in mice
Expert reaction to study on nanoplastics disrupt gut microbes in mice.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