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Omicron變種病毒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面對Omicron傳播範圍由非洲南非向全球擴散,各國正嚴加戒備。國內病毒專家施信如指出,南非和印度等窮國缺乏疫苗,新冠病毒變種又擴散到富國引發感染,可見縮短全球疫苗落差的重要性。為提高現階段的保護力,施信如建議國內最早施打疫苗的第一線人員與高齡老人,可加打第三劑作好保護。
閱讀更多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官方新聞稿全文翻譯

要建構分子是門困難的藝術,班傑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大衛.麥可米蘭(David W.C. MacMillan)因為發展出一項精準的「有機催化」( organocatalysis)新工具來建構分子,獲頒202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項研究大大影響了藥物研究的發展,也讓化學製程得以更加環保。
閱讀更多

2021諾貝爾化學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者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中心研究者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米倫(David MacMillan)。他們二人最大貢獻是將「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的使用量降到極低,大幅增進合成藥物的相關研究,也大幅提升「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的應用性與效率。
閱讀更多

2021諾貝爾物理獎官方新聞稿全文翻譯

三位得獎者因他們在混沌與顯著隨機現象的研究,共享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與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為我們對地球氣候與人類如何影響它的知識奠下基礎。 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因他在無序材料與隨機過程的革命性貢獻而獲獎。
閱讀更多

2021諾貝爾物理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由日本學者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德國學者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與義大利學者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三位共同獲獎。其中的真鍋淑郎與哈塞爾曼都是氣候科學家,使用模型模擬全球暖化,奠定人類如何影響氣候與複雜地球系統的研究基礎。
閱讀更多

2021諾貝爾生醫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1)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朱里雅斯(David Julius)與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研究員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兩位學者共同獲得。這兩位學者發現辣椒素受體1(TRPV1),以及機械力受體(Piezo1、Piezo2),終於揭開人類為何可以形成味覺、溫度等體感的神秘面紗。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