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台灣本土疫情嚴峻,三級防疫警戒再次延長至七月。如何圍堵病毒、防止疫情持續擴大,疫苗是否能成疫情的重要止血布,受到社會輿論高度關注。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於6月29日召開線上記者會,邀請四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分別為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領域的中研院陳建仁院士、病毒學領域的長庚施信如教授、感染醫學領域的馬偕邱南昌醫師,以及疫苗研發領域的國衛院劉家齊副研究員。希望透過學者討論並釋疑常見的疫苗科學問題,讓民眾更瞭解疫苗的效益,與國產疫苗EUA的訂定原則。

民眾最關心疫苗究竟保護效果如何,尤其是對變種病毒是否仍有效。國外曾有民眾打完兩劑AZ後,仍因感染新冠Delta變種病毒不幸過世的案例。

邱南昌醫師從臨床角度說明,疫苗對不同變種的保護效果一定有差,台灣現在流行的變種不是Delta,所以邊境要守好,但萬一Delta不幸進入社區,有打還是比沒打好。邱南昌表示,AZ與輝瑞疫苗對Delta的數據已發表在期刊《針刺胳》上,預期莫德納也會把數據公開,高端與莫德納疫苗都是針對新冠病毒上較穩定的S2P蛋白結構去設計,若莫德納對Delta的效果還不錯,那依據學理的推測,高端的結果應該也可期待。

在疫苗的實質效益上,邱南昌指出,疫苗最重要的效益是:避免感染、避免症狀、避免重症住院、死亡以及避免傳播,在已有社區傳播的情況下,重點應放在避免重症跟死亡。邱南昌近一步解釋,冠狀病毒的變異相比流感病毒較慢,如果全球大部份的多數人都打了疫苗,壓制病毒的大量傳播也就相對減低變種的機會,現在能打得到的疫苗就是好的疫苗。

施信如則強調,Delta病毒在結構上最受關注的變異是在L452R,另一個則是484位置從E變成Q(E484Q),而Alpha是少部分從E變成K(E484K),現在並沒有明確證據說Delta致病力較強,另外也還需釐清Delta傳播力較強是要看跟誰比,是武漢株還是英國株Alpha?雖然學理上,Delta可能就跟Alpha一樣會比武漢的傳染力更強,但不能說現在的疫苗就對Delta沒有效果。如果去看疫苗保護力,在病毒學上中和抗體的效價越高,可能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越強。不過我們必須認知到事實上無法比較出哪個疫苗比較好,因為除了中和抗體效價外,還有其他免疫系統的強化。雖然從AZ疫苗的效價來看,對變種病毒保護力會下降一些。不過在變種病毒中,大家擔心的印度變種株Delta,其實對疫苗保護力影響較小,反而是研究顯示巴西與南非變種保護力較為明顯下降。 

施信如說明,我們可以預期高端疫苗應會順利通過EUA,但保護效果應該是不會比莫德納來得高。因為在臨床試驗表現中,高端產生的抗體效價與輝瑞、莫德納等疫苗相較之下較低,加上mRNA 的特性本身能產生的免疫反應也比較好。但不管是哪一種疫苗,有打疫苗都可以提升整體的保護力。

陳建仁院士以流行病學的角度分析,在評估疫苗保護力,要去看不同臨床結果的差異,區分死亡率、重症、產生疾病或感染率的下降。疫苗不是打了就不會被感染,是一旦感染,被訓練過的免疫系統能不能有效降低體內的病毒量,這牽涉到是否會感染別人,以及能否有效減少症狀。

陳建仁認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臨床資料才能明確判斷疫苗對Delta變種的致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保護效果,了解Delta疫情的嚴重程度。陳建仁提到,在台灣疫苗施打的策略上,台灣現在目標仍以Alpha為主,所以透過疫苗和公衛措施壓低疫情是最重要的目標,而莫德納跟AZ在對Alpha變種還是有一定的保護效果,同時台灣也要建立監測系統去防堵Delta或其他變種的傳播。

國外有在討論為了因應變種病毒,疫苗是否該加打第三劑,研發中的疫苗是否有調整空間來針對變種病毒做防範。施信如教授認為是否補打或要打哪種疫苗,都還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至於我們的國產疫苗,第三期還是需要繼續,持續追蹤施打後感染或副作用的情況。長庚團隊也有加入一個國際研究網絡(The Centers for Research 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Network, CREID Network),在台灣持續搜集一萬多人的血清,研究個體形成保護力的差異與是否補打第三劑。

陳建仁表示,不是一出現新的變種就馬上開發新疫苗投入臨床試驗,比較可能以現有的疫苗補打第三劑,再觀察並蒐集一段時間的實證臨床數據。另外,台灣現在已開始施打不同疫苗,未來在評估是否補打第三劑,也可藉由我們已有的臨床與實際施打數據提供更好的科學實證。

劉家齊副研究員也表示,現有疫苗對Delta的保護力是否足夠,需要已有的受試者血清做中和力試驗,才能得知獲得的抗體對Delta的中和能力表現如何。

從疫苗研發觀點解釋,去年所有的研究學者和疫苗廠都是以新冠病毒的原始株去設計,在整個疫苗製造過程會需要很多時間,只是現在病毒變種的速度比預期快一點,這時應考量Delta或未來不可預期的病毒開始更新疫苗的設計和策略。但考量台灣目前流行並非印度變種病毒,現有疫苗仍能提供民眾較好的保護力。

對於國產疫苗民眾仍十分擔憂,食藥署提出COVID-19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擬用免疫橋接是否能真實反應出保護力?

邱南昌醫師認為,疫苗的三大重點是有效性、安全性、時效性,現有疫苗緊急授權就是為了時效性。若要以其他疫苗當作對照有相當難度,要選用哪個緊急授權的疫苗來比較也需要考量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仍該持續進行,但希望搶時間提供民眾有足夠的抵抗力,所以才需考量免疫橋接,以最合理的方式趕上時效性。

邱南昌指出,疫苗臨床試驗需先評估參與試驗的人數達多少才能得知疫苗有效性,先前台灣較少新冠肺炎的案例,所以很難得知疫苗有效性。以目前台灣的感染率,可能需要約十萬人才能做出有效性的差異,而若要與其他緊急授權的疫苗比較,需要的人數據估要再多三倍。

施信如教授表示,免疫橋接標準如何制定都需進一步討論。WHO會議上就建議各國可以視自身情況去做免疫橋接,給予各國自行判斷的決策。如果用中和抗體和AZ疫苗相比,可以得出國產疫苗的保護效果,這樣大家也會比較有信心。不過仍要提醒民眾就算打了疫苗,也要注重個人防疫。

陳建仁指出,在台灣做AZ疫苗的免疫橋接測試時,須區分出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和打疫苗產生的抗體,以免影響測試的結果。現在全球時間急迫性很重要,與過往狀況不一樣,若全球78億總人口需有65%疫苗施打率,現有緊急授權疫苗在未來一年半內是不足以應付這55億的人口打完兩劑,所以免疫橋接是有其必要性。

劉家齊副研究員表示,國內生產蛋白質疫苗風險相對較低,安全性應是可以比較放心。Nature期刊有研究比較中和抗體效價與保護效果的關聯性,提供一個能去思考去比較的方向。我們是否能如歐美願意爭取時間制定疫苗緊急使用授權,免疫橋接對現有法規而言是很新的觀點,審慎評估並釐清法規的問題才有評估的基準。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