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IPCC是什麼?WG又是什麼?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是聯合國評估科學與氣候變遷關聯的組織,其所發布之報告邀請氣候科學家們共同撰寫,透過評估每年發表的氣候科學論文,並辨識出哪些是已在科學界達成共識、哪些仍存在差異、以及哪些需要進一步研究。IPCC本身不會產出自己的研究,但由IPCC觀察綜整所發佈之報告,將作為聯合國氣候大會的政策建議基礎。

在IPCC邀請科學家評估時,有設立三個工作組(WG),分別負責不同面向的評估。

第一工作組:負責評估氣候變遷的物理機制、現狀與未來情境推估

第二工作組:負責評估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調適和脆弱性

第三工作組:負責評估氣候變遷減緩研究

另外IPCC也設有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專題組(TFI),致力開發研究方法與軟體,用計算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並監查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計畫。

Q2: AR是什麼?

AR是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的簡稱,通常5-7年發布一次,由一份綜合報告與三個工作組的報告組成,以提供較長期的評估。2021年8月9日所發佈的是第六次評估報告中的第一工作組報告,主要評估造成氣候變遷的物理機制、現狀與未來的情境推估。

隨後IPCC預定於2022年2月14-18日完成第二工作組的報告審查;2022年3月21-25日完成第三工作組的報告審查,並於2022年9月發布整個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

Q3: 最近IPCC出了哪些報告,跟這些報告相比,這次AR6有什麼不一樣?

上一次IPCC發布評估報告已是2013年(AR5)。在2013年至今的這段期間, IPCC一共發布了三份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SR)對涉及不同工作組的跨領域議題,進行短期評估,分別是:

這次的AR6相較於過去評估的範圍更全面、是有史以來匯集最多科學家,且納入最多地區性資料的一次報告。同時這份報告也提供更強力的證據證明人為活動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並再次提醒我們必須更快速且持續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才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台灣專家對AR6的觀點歡迎參考:IPCC AR6 第一工作組報告專家意見

Q4: 攝氏1.5度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重要?超過會怎樣?

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是2015年巴黎協定中所提出更具企圖心的目標。其後2018年IPCC出版全球升溫攝氏1.5度特別報告,在報告中科學家們更明確的量化全球升溫攝氏1.5度的相關風險與衝擊,並模擬碳排放情境,調整過去全球以控制升溫攝氏2度的目標。

增溫攝氏1.5度與攝氏2度之間雖僅有攝氏0.5度的差距,但對於整體環境生態有顯著的影響,包含極端高溫上升幅度變大、北極夏月無冰頻率的增加、珊瑚礁的消失、受水資源匱乏影響的人數將由一億增加至近二億等等。

在AR6報告中,我們可以看見氣候科學家們一再提醒快速減碳的重要性。原因在於根據此次的報告全球平均升溫已到達攝氏1.07度,據估計我們在2040年,就可能達到升溫攝氏1.5度。若持續升溫我們近年所見的熱浪、乾旱、洪水、野火等極端天氣可能會加劇。即便守住攝氏1.5度,我們也已經在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

Q5: 我們離攝氏1.5度有多近?

根據AR6報告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10億噸,且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呈現上升趨勢。即便各國因應巴黎協定提出減碳目標,要符合極低排放情境在世紀末重新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必需在2050年將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降至每年20億噸,仍有很大的差距。

Q6: 什麼是二氧化碳當量?為什麼提出溫室氣體減量計畫排放量還是持續上升?

由於可以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不只一種,且每種氣體導致的升溫速度、可維持的時間長度不同,為了評估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況,因此將所有溫室氣體造成暖化的能力與時間,透過全球暖化潛勢,統一換算為以二氧化碳為單位(暖化潛勢為1,且可在大氣中存活100年),因此二氧化碳當量意為等於多少量的二氧化碳,用來評估當前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況。

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在的時間長達100年,因此除了當年度排放的二氧化碳,過去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仍存在大氣中。要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達到控制升溫的目標,需要更快速且更大幅度的減少排放溫室氣體。

Q7: AR6用來推估未來排放情境的五個路徑是什麼?

AR6中用來推估未來情境排放情境的是共享社會經濟途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 SSP)。其中推估未來情境,是因為未來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提出情境假設,來推估在特定前提下,未來可能的狀況。

AR6中的排放情境比AR5更廣泛評估溫室氣體的排放、土地利用和空氣污染物對未來氣候的可能狀況。這些預測主要是提供21世紀相對於1850-1900年的升溫幅度,所導致的短(2021-2040)、中(2041-2060)、長(2081-2100)期影響。

五個排放情境分別是極低排放(SSP1-1.9)指的是世界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走向永續的排放情境;低排放(SSP1-2.6)是指全球試圖達到永續目標但進展緩慢;中排放(SSP2-4.5)是指在區域競爭下,各國因更關注區域內的經濟與安全問題,犧牲更廣泛的發展;高排放(SSP3-7.0)是指一個不平等的情境,環境政策可能僅存在中高收入地區,全球能源部門集中在碳密集燃料;極高排放(SSP5-8.5)則是指幾乎沒有氣候政策下的排放情境。

根據本次第一工作組報告,無論是哪一個排放情境在短期(2040年)都可能達到升溫攝氏1.5度;長期而言到本世紀末,極低排放情境可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低排放情境可將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中排放情境升溫將達攝氏2.7度、高排放情境升溫將達攝氏3.6度、極高排放情境升溫將達攝氏4.4度。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