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今(3/12)日立法院副院長與跨黨派立委代表參加「亞洲太平洋國會議員聯合會」(APPU)。APPU通過議案,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如果真的成功加入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國家,對台灣的氣候政策或氣候變遷研究有哪些幫助或挑戰呢?又若如現況我們並非簽署國,現況的挑戰是什麼?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相關新聞:

專家怎麼說?

2024年3月12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 王寳貫

回顧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COP21大會,台灣由於不是會員國,所能作的僅僅是由環保署長在場外宣布,我國將遵從UNFCCC的建議,提出台灣的自願減碳計畫,沒有看到國際對台灣的作為有什麼迴響,好像不干他們的事。雖然人盡皆知,這是台灣遭受國際政治打壓,但無論如何,對台灣政府及人民而言,絕對是令人氣憤失望之事。

台灣如果能夠正式成為UNFCCC的會員的話,對台灣的氣候政策規畫將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直接在會議場內參與商討辯論,跟在場外僅僅從友好組織拿到書面資料的層次大不相同。我曾在2014在紐西蘭參加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大會,也是聯合國旗下的一個組織,而那年理事長是中央研究院李遠哲前院長,算是少有的對台灣有利的場景。在那種場合,你會發現,從「開發中國家」來的那些代表,其能言善道的程度及聲量高過大部分來自「已開發國家」的代表,極力為他們的國家爭取利益。可想而知,台灣若不直接參與議題討論,僅在場外觀戰,是不會得到什麼大利益的。

其次,能在UNFCC的場合,正式提出台灣的科學主張及有關氣候變遷議題的政治規畫,才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的科技實力及貢獻國際社會的誠意,有可能從而提高對台灣的重視。此事若能成真,將能讓台灣民眾感受政治人物的確有在為國家努力,對於大力付出的人物也會有較高的社會評價。

台灣這幾年對氣候變遷的研究頗有進步。中央研究院許晃雄教授所領導研發的氣候模式「氣候模式發展—氣候模式發展台灣地球系統模式(TaiESM)」在參與國際氣候模式評比活動CMIP6[1]後,成績亮眼,在六十幾個國際模式中,其成績居於前15%左右,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投資僅達先進國家的幾十分之一而已。未來如果台灣能正式進入UNFCCC,台灣的氣候科學家將有機會在那場合提出自己的主張,確保台灣在氣候變遷議題的話語權。

2024年3月12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許晃雄

Q1. 台灣若可以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對台灣的氣候政策規劃有什麼樣的幫助?您為什麽這麼認為?

有友邦議員的聲援,離能真正加入UNFCCC仍有一大段距離,但還是可以想像一下加入的許多可能幫助。在此只提出一項個人的想像。

台灣若能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成為會員國,由政府高階官員(如行政院長、甚至總統)率領相關部會首長出席締約國大會,最大的幫助是讓國內決策者領會氣候變遷的急迫性,以及國際社群的緊張氛圍,促使台灣對淨零與氣候調適採取更積極有效的作為。不可諱言,長久以來,無法參加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國內行政體系感受不到問題的嚴重性與國際的急迫氛圍,可能間接造成台灣對氣候變遷的反應相對遲緩。直到近年來感受到經濟貿易壓力進逼,無路可退,方有前年淨零方案的宣示。淨零與調適是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的兩條腿,應該一樣長,一樣有力。

IPCC報告不斷提醒世界各國投入調適的資源與力道遠遠不及淨零,應該積極擴展與深化調適作為。淨零與調適的力道不均在台灣更加嚴重。COP28約有一半條文是關於調適,也訂出2030目標與必要的揭露,但是國人多只注意到淨零而忽略調適。台灣的淨零方案有12項大戰略,資源充足;相對的,氣候科研與調適則無積極的戰略規劃,資源投入十分有限,不易推展與深化。去年的聯合國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即使達成2050淨零,溫度上升不超過攝氏1.5度的機率只有14%,更有研究報告推估2032年即將超過攝氏1.5度。全球減碳不如預期,全球增溫攝氏2-3度的機率不低。我們應該要積極評估升溫攝氏2-3度會帶給台灣的衝擊與風險,據之規劃與落實合宜的調適作為。積極調適與淨零缺一不可,或許參加UNFCCC能讓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急迫性。

Q2. 若加入UNFCCC,對台灣取得或是參與最新氣候科學的研究有什麼影響嗎?例如,比較 有機會成為IPCC報告的作者?

氣候科研成果與資料相對公開,有無參加UNFCCC影響應該不大。但目前中國對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的影響力相當大。以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為例,初稿中所有有關台灣的引述、名稱與文獻,在定稿時都被加上China,去函抗議毫無效果。若有機會成為作者,工作單位也需冠上中國。當然如果能參加UNFCCC表示中國的影響力已經不足以阻擋台灣的參與,應該有助於成為IPCC報告作者

Q3. 若加入UNFCCC,對台灣有哪些可能的挑戰?例如,台灣加入WTO有機會讓工業產品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銷售到國際,但同時也會面臨國際大量低價農產品進口的競爭壓力,加入UNFCCC有這樣潛在的挑戰嗎?

UNFCCC對會員國的管控應該不如WTO嚴格,整體而言是好事。最大的挑戰是責任與壓力更大,必須更認真地落實減碳與調適作為,轉型更積極,以達成國際共識的目標。

2024年3月12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台灣大學海洋中心專案計畫助理研究員 曾琬鈴

Q1. 台灣若可以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對台灣的氣候政策規劃有什麼樣的幫助?您為什麽這麼認為?
UNFCCC為聯合國所屬氣候變遷相關的重要條約,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皆是在這個公約的框架下產生,其目前最受矚目的活動為每年舉行的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過去由於不屬於締約國之列台灣無法參加正式會議,無法正式代表台灣政府發聲,往往只能被動的接受國際間的決策,實為可惜。對國際而言,正式簽署的效力絕對比場外吶喊來的有效,對國內而言,國際公約的公信力可引導台灣法案的走向,較不易於被國內政治因素所干擾。除了締約國正式會議,這兩年討論很熱門的議題如氣候災害所導致的即時預警系統(Early Warning Systems, EWS),也是台灣亟須參與討論,以獲取最新消息的平台。

Q2. 若加入UNFCCC,對台灣取得或是參與最新氣候科學的研究有什麼影響嗎?例如,比較有機會成為IPCC報告的作者?

在國際間參與氣候科學相關活動,的確偶爾會因爲非會員國關係無法參加,或者無法申請經費。當外界支援不足,我們就要有更傲人的研究成果才有機會參與國際盛事。但國內對基礎氣候科學資源相較國外皆偏低,基礎科學與模式發展需要大量的運算與儲存資源,加上人才的培訓,產出的商業價值相對較低,卻是不容忽視的基本功。

Q3. 若加入UNFCCC,對台灣有哪些可能的挑戰?例如,台灣加入WTO有機會讓工業產品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銷售到國際,但同時也會面臨國際大量低價農產品進口的競爭壓力,加入UNFCCC有這樣潛在的挑戰嗎?

加入UNFCCC,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履行承諾,簽下去了就必須做到,2050淨零碳排不再是口號,而必須是實際可達成的目標。台灣的產業與國際貿易接軌,碳稅與碳排的等相關問題站在非會員國角度更失去談判籌碼,只能被迫遵守規則,以加入而言仍是利多。

2024年3月13日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趙家緯

Q1. 台灣若可以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對台灣的氣候政策規劃有什麼樣的幫助?您為什麽這麼認為?

助益有三:

1. 正式參與公約談判程序,增進環境外交能力:若台灣可成為正式會員國,便可正式參與公約談判程序,亦可確保國內氣候政策與國際氣候政策進程相符。以公正轉型為例,COP28時通過公正轉型工作計畫,界定各國公正轉型政策方向。若台灣為正式會員國,則便可在工作計畫討論中回饋公正轉型政策推動經驗,並確保公正轉型政策制度的一致化。

2. 銜接國際政策週期:UNFCCC中所要求的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透明度報告(Biennial transparency reports, BTR)、長期低排放發展策略(Long-term low-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LT-LEDS)等提交週期、內容以及研擬程序,是為了提升各國氣候治理量能所設計。但台灣在非會員國的狀況下,雖有參考,但並未充分履行,如2023年初更新的NDC。除此之外,僅由環境部依據2022年3月淨零排放路徑,以及關鍵戰略頒佈後的執行狀況所填寫,將2030年減量目標更新至相較於2005年減23~25%,並不符合NDC要求竭盡最大減量努力,以及經由公眾諮詢程序等原則

3. 談判集團的集體學習效果:在UNFCCC體制下,各國間會形塑諸如雄心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小島國家聯盟、雨傘集團等次級談判集團,除了正式會議間的談判過程合作外,亦有持續間的政策交流。且去年度針對工業去碳化議題,德國亦發起了氣候俱樂部,集結三十多國加速工業去碳化進程。若台灣可參與其中,則有助達成減量目標。

Q2. 若加入UNFCCC,對台灣取得或是參與最新氣候科學的研究有什麼影響嗎?例如,比較有機會成為IPCC報告的作者?

台灣在未參與UNFCCC時,仍有學者受邀參與IPCC報告的撰寫,但未能參與附屬科學技術諮詢機構(Subsidiary. Bod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ice, SBSTA)此類將科學研究轉化為政策過程的程序。若可正式成為會員國,除可拓展台灣學界參與IPCC的機會,包括其所建立提供年輕科研人員參與的章節科學家制度,亦有助學習科學與政策介面的運作。

Q3. 若加入UNFCCC,對台灣有哪些可能的挑戰?例如,台灣加入WTO有機會讓工業產品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銷售到國際,但同時也會面臨國際大量低價農產品進口的競爭壓力,加入UNFCCC有這樣潛在的挑戰嗎?

挑戰有二:

1. 實質出資挑戰:氣候資金集體量化目標(NCQG)的談判與損失跟損害基金的運作,將大幅提升已開發國家的氣候基金捐助壓力。而台灣若正式成為會員國,將會被視為各類基金的捐助者,而非受贈者,須提升總預算中整體國際援助經費,方能符合國際要求。

2. 高碳排國家形象衝擊:在正式會議期間,國際公民團體均會藉由各類研究報告、今日化石獎、氣候績效指標(CCPI)排名等方式,針對氣候政策施壓排放大國。台灣由於並未正式會員國,僅在CCPI中被列入排名,但若成為正式會員國,人均排碳量名列第十六位、人均煤炭衍生排碳量名列全球第四位的台灣,遭逢國際公民團體更積極的監督力量。表現若不佳,或是在談判過程中延宕重要減碳條文,將被貼上氣候行動阻礙者的國際形象。

2024年3月13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副技師  王懌琪

Q1. 台灣若可以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對台灣的氣候政策規劃有什麼樣的幫助?您為什麽這麼認為?
我認為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對台灣的氣候政策規劃具有重大幫助。以下是幾點原因:

1. 國際接軌:UNFCCC是全球討論國際氣候政策的主要平台,每年的會議有助於達成對氣候協定各項層面的共識。加入UNFCCC可以讓台灣直接參與這些討論,評估自身的狀態,並與其他國家共同制定目標。

2. 參與國際交易機制: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參與UNFCCC締約國共同協定的碳市場機制和碳權定義,有助於避免國內外政策出現落差。這對台灣的經濟和環境都有正面影響。

3. 外交合作:透過UNFCCC,台灣可以與有相似立場的國家組成集團,共同為自身需求發聲。同時,台灣可以利用UNFCCC的管道,提供科技和金融上的能力,幫助對氣候變遷相對脆弱的國家。

總結來看,加入UNFCCC將使台灣更緊密地與全球氣候政策接軌,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Q2. 若加入UNFCCC,對台灣取得或是參與最新氣候科學的研究有什麼影響嗎?例如,比較有機會成為IPCC報告的作者?

目前來看,氣候科學的研究和討論並未對台灣科學家造成差異對待。例如,只要台灣的科學家具備適當專業知識,就有機會成為IPCC報告的作者。然而,在聯合國正式文件中,台灣作者必須使用「Taiwan, China」作為個人的國籍。同樣的情形目前也發生在IPCC報告中所提到的台灣科學貢獻,例如台灣自行發展並提供的台灣地球系統模式(Taiwan Earth System Model)的資料,在第六次評估報告中也被標註為「Taiwan, China」。這部分問題主要涉及台灣在聯合國的處境,與是否加入UNFCCC的關聯性相對較小。

Q3. 若加入UNFCCC,對台灣有哪些可能的挑戰?例如,台灣加入WTO有機會讓工業產品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銷售到國際,但同時也會面臨國際大量低價農產品進口的競爭壓力,加入UNFCCC有這樣潛在的挑戰嗎?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目前的巴黎協定採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由下而上由各個國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自定減碳貢獻目標,因此UNFCCC不像WTO會要求各加入國執行某些政策以參與協定,台灣可以依照自身情況訂定減碳承諾。然而加入UNFCCC之後如何定期更新台灣自身的減碳目標和進程,以及參與全球性的盤點檢視,這對台灣來說將是一個重大的承諾及挑戰。

首先,台灣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測量、報告和審核驗證體系,這可能需要大量的技術和財政資源,特別是在建立數據庫和監測系統方面。此外,為了達到制定的減碳目標,可能需要在某些領域加速轉型到低碳經濟,這涉及到能源結構、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的根本性改變。

其次,透明度和責任將是加入UNFCCC後的另一項挑戰。台灣將需要向國際社會展示其減碳努力的進展,這不僅包括目標的設定和達成情況,還包括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細節。這種透明度雖然有助於增加政府政策的公信力,但同時也可能揭露目標與實際行動之間的差距,引發國內外對政策有效性的質疑和討論。

最後,雖然UNFCCC沒有直接強制會員國必須採取特定的減碳措施,但加入後,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和承諾將受到更多關注。這可能對台灣的國際形象和外交關係帶來影響。例如,如果台灣在減碳行動上表現出色,可以提高其作為全球環境領導者的地位;反之,如果行動落後,則可能面臨國際社會的壓力和批評。

註釋:

[1] 編註:CMIP全名是耦合模型比對計畫(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是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中會使用的氣候模式。在每一次的評估循環,IPCC都會更新CMIP,因此第五次評估報告使用的是CMIP5,第六次評估報告就是CMIP6。要特別注意的是CMIP並不是指單一個模型或是標準,他會涵蓋多個氣候模式以評估各種不同類型(例如古氣候、氣溶膠、預測等)的狀況,像是參與CMIP6活動的模型就超過100個以上。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