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0年5月間,國外新聞媒體報導,亞洲地區的COVID-19死亡率較歐美低,多位學者提出可能的解釋,其中日本東京大學兒玉龍彥教授(Tatsuhiko Kodama)發現許多日本確診者的IgG大量表現時間較早,認為亞洲民眾過去曾遭受類似的冠狀病毒攻擊,因此死亡率及重症率較低。國內媒體則在2021年1月初轉發類似訊息。

  • 新聞報導:
  1. Researchers ponder why covid-19 appears deadlier in the U.S. and Europe than in Asia -2020/5/28
  2. Experts suspect cross immunity explains Japan's low coronavirus death rate -2020/6/14
  3. 亞洲死亡率低於歐美!日發現特殊抗體:恐與人種基因有關 -2021/1/7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1月08日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 王聖帆

近日許多統計[1]與報導指出,亞洲地區COVID-19的死亡率較歐美國家感染者低。此外,媒體報導:「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兒玉龍彥(Tatsuhiko Kodama)最近幾個月對一百多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的血清樣本進行了檢測,發現在多數病人的樣本中都檢測出一種特殊的抗體,他認為亞洲民眾在以前就曾經遭受類似的冠狀病毒攻擊。」這樣的說法仍存有很大的疑問,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來證明。

人體在初次感染病毒時,免疫系統會先產生IgM 抗體然後再產生對抗能力較高的IgG抗體,整個過程通常需要約2到4週的時間。由於免疫系統具有記憶力,當下一次遇到同樣或類似的病毒,一開始會產生少量IgM接著產生大量IgG抗體或者有些患者會直接產生大量的IgG抗體。

SARS-CoV 2與常見人類冠狀病毒(如人類冠狀病毒229E與OC43)的基因序列差異大,即使曾經感染過人類冠狀病毒229E與OC43的患者,其體內IgG抗體對於新冠病毒並不具有保護力。

目前對於「亞洲地區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較低」,仍沒有足夠的研究數據能夠證明亞洲人種具有特別的保護性抗體。有科學家提出一些假說解釋可能的原因包括[2]、[3]:(1)亞洲地區人種帶有對於新冠病毒具抵抗性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的種類;(2)歐美國家出現變異新冠病毒可能具有較高的毒力而導致患者死亡率較高;(3)不同的社會行為和文化差異,多數亞洲國家民眾會較積極配合政府政策,例如:戴口罩、主動通報與就醫治療等來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以及重症的發生;(4)其他與衛生環境相關的因素。然而真正的原因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實驗數據來印證

2021年1月17日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 韓憶茹、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 施信如

抗體是免疫系統用來鑑別或抵禦外來病原體的蛋白質,人體內的抗體分為許多型,各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當人體遭受到病原感染時,在一般的血清檢測上最先出現的抗體是IgM,一段時間後是IgG。因此在特定病毒感染的初期,血清檢測的IgM呈陽性表示「近期感染」或「正在感染」,而IgG則表示「曾經感染」。

在COVID-19的病患中可以看到,病危患者IgG表現較一般輕症要來得低,但都大約在發病後一週可偵測到[4]。然而在不同的研究也看到不一樣的結果,其他團隊也有發現即使是重症患者,IgG的表現量不低且被檢測到的時間也不晚[5],因此是否IgG較早出現能夠使病患重症比率較低,這方面仍有待探討

有關於亞洲人是否因曾感染過類似病毒而使死亡率較低,在過去的研究中看到人類冠狀病毒的全球分佈,除了一般造成輕症或是無症狀的冠狀病毒(包含NL63、229E、HKU1和OC43)有在亞洲流行外,較嚴重的SARS-CoV及MERS-CoV也都有在亞洲造成規模流行[6]。曾感染過類似的冠狀病毒可能是亞洲區重症或死亡數較少的一個因子,但是否有因果關係,目前尚無肯定答案。另外,有研究指出在不同人種、性別甚至居住地區都發現在某些病毒感染時會有不同的免疫反應,造成病毒會有區域性[7]、[8],因此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死亡率或重症率有太多變因,無法用單一原因去解釋

註釋與參考資料:

[1] Kayano, T. and Nishiura, H. (2020) A Comparison of Case Fatality Risk of COVID-19 between Singapore and Japan. J. Clin. Med. 9(10):3326 https://doi.org/10.3390/jcm9103326

[2] Yamamotoa, N. and Bauer, G. (2020) Apparent difference in fatalities between Central Europe and East Asia due to SARS-COV-2 and COVID-19: Four hypotheses for possible explanation. Med Hypotheses. 144: 110160. doi: 10.1016/j.mehy.2020.110160

[3] Toyoshima, Y. et. al. (2020) SARS-CoV-2 genomic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rate of COVID-19. J Hum Genet. 65(12):1075-1082. doi: 10.1038/s10038-020-0808-9.

[4] Hou, H. et al. Detection of IgM and IgG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lin Transl Immunology, 2020. 9(5): p. e01136.

[5] Sun, J. et al. The kinetics of viral load and antibodies to SARS-CoV-2.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0. 26(12): p. 1690 e1-1690 e4.

[6] Su, S. et al. Epidemiology, Genetic Recombina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viruses.Trends Microbiol, 2016. 24(6): p. 490-502.

[7] Armstrong, W.S. and C. del Rio. Gender, race, and geography: do they matter in primary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J Infect Dis, 2011. 203(4): p. 437-8.

[8] Meditz, A.L. et al. Sex, race, and geographic region influence clinical outcomes following primary HIV-1 infection. J Infect Dis, 2011. 203(4): p. 442-51.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