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SMC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標籤 : 高佩懃Page 13

「模型預測顯示海洋生態系統將面臨更高的風險」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發布〈下一代總體預測顯示海洋生態系統將面臨更高的風險〉研究。這份研究比較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模型對比計畫(Fish-MIP)中的模型與CMIP6與CMIP5的氣候模型。研究發現與CMIP5相比,在CMIP6中由於暖化程度加強,特別是在高排放情境,全球平均海洋動物量下降幅度增加。但對區域的影響仍有不確定性。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

「基於生物地球化學和區域性生物地球物理影響力的造林選擇」專家意見

2021年9月27日,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發佈新研究〈基於生物地球化學和區域性生物地球物理影響力的造林選擇〉。未來植樹與造林將是減少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但大量的植樹造林也會改變地表的能量平衡,使當地氣候變暖或變冷,這個生物地球物理(BGP)的影響過去經常被減緩碳排的政策方案忽略。這份研究評估至本世紀末的造林潛力,認為重建與保護熱帶地區森林有必要性,且應於政策情境中考慮BGP效應。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

「暖化下北太平洋對聖嬰現象影響增強」專家意見

2021年9月16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佈新研究〈溫室暖化下北太平洋對聖嬰現象/南方震盪的影響增強〉。這篇研究指出在全球暖化下北太平洋經向模態( 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 NPMM)對聖嬰現象的影響增強,且會是未來預測極端聖嬰事件時,更具可預測性與影響力的前兆。聖嬰現象亦會影響台灣氣候,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

「在攝氏1.5度世界中無法開採化石燃料」專家意見

2021年9月8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在攝氏1.5度世界中無法開採化石燃料〉。研究發現在這個預估條件下,到2050年,我們應該要將目前60%的石油與天然氣,以及90%的煤炭保持在未開採狀態,才有機會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閱讀更多

「濕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溫度依存性隨地下水位變化」專家意見

2021年08月09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濕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溫度依存性隨地下水位變化〉。這篇研究指出濕地的甲烷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不只受氣溫影響,地下水位深度亦會影響排放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