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微塑膠污染調查」專家意見

綠色和平組織為了解陸域微塑膠分布狀況與其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研究團隊與專家學者合作後,發布此份調查報吿。報告中選擇以陸域動物的排遺,以及棲地水樣本作為調查微塑膠分佈的依據,並選擇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金門歐亞水獺、黃喉貂、石虎、櫻花鉤吻鮭為調查對象。研究發現臺灣陸域野生自然環境皆已受到塑膠污染,且指標性保育類野生物種有從自然環境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臺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該怎麼理解這份報告?
閱讀更多

研究證實病毒可在水中塑膠微粒上存活 新聞稿

最新研究在實驗室中發現,外表結構沒有套膜的病毒在水中有塑膠微粒時,存留時間較長,顯示了水中塑膠微粒污染的潛在公共衛生風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此篇研究,專家指出,研究顯示病毒可存活在塑膠微粒的生物膜上,但需要研究持續的關注和監測才能知道野外環境的水中,病毒是否也會留存並傳播。
閱讀更多

最新研究可偵測到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 新聞稿

最新研究成功地開發出新的方法,首次在人的血液樣本中檢測到塑膠微粒,並且能分析出塑膠微粒的含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此研究開發出偵測並定量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含量的新方法,儘管研究僅能偵測大小為700奈米以上的塑膠微粒,也尚未能代表實際的人體曝露狀況,台灣專家皆肯定,此研究對於未來評估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有實質的技術突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目前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證據,大多是用細胞或動物實驗看單一種類塑膠微粒的影響,仍無法直接回答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閱讀更多

重複使用塑膠容器=致癌?

塑膠製品與我們的生活相當密切,手搖飲料杯、寶特瓶、冷水壺、餐飲店的食物容器等都是常見的塑膠製品。但在新聞中我們常常會看見「使用塑膠製品裝食物會溶出塑化劑、危害身體」的訊息,例如「這些食物可能都有『塑化劑』,你還敢繼續這樣吃?」或是「寶特瓶重複用當心癌症上身」。若是塑膠對人體的傷害這麼大,為什麼我們還會使用塑膠容器承裝食物?我們該怎麼判別塑膠容器的安全性呢?
閱讀更多

「再生水經濟效益」專家意見

目前臺灣將再生水用途限制在工業用水上,而且不得與人體接觸,再加上相較於自來水,再生水價格偏高,廠商無誘因使用再生水,以至於臺灣再生水產業一直無法發展其經濟規模。為釐清臺灣再生水經濟效益以及發展困境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回應釋疑。
閱讀更多

「塑膠微粒誘發微生物分泌高黏度胞外聚合物」專家意見

今年(2020)8月一篇在《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的研究《Nano- and microplastics trigger secretion of protein-rich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from phytoplankton》發現,塑膠微粒(奈米、微米級)會誘發海洋微生物(浮游植物)分泌蛋白質濃度高的胞外聚合物,並影響浮游植物的生存率。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