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全身性發炎與失智症風險的關聯研究」專家意見

今(2023)年7月20日台北時間凌晨02:00,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發表一篇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梅克力博士(Dr. Krisztina Mekli)等人所做的研究。研究發現,全身性發炎(systemic inflammation)與日後發展成失智症的風險存在微小的關聯性。研究團隊分析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中約50萬人的健康數據,評估體內發炎指標(systemic inflammatory biomarker [...]
閱讀更多

「WHO公布阿斯巴甜的致癌風險與分類」專家意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與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於今(7/14)日共同公布對阿斯巴甜的致癌評估結果。JECFA與IARC的評估結果與觀點略有差異,JECFA認為在人類正常攝取飲食中的阿斯巴甜是安全的,所以JECFA在這次的報告中,仍維持1981年的訂定標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食品安全與癌症風險領域專家分享看法,協助大眾理解阿斯巴甜與致癌的關聯,以及了解IARC與JECFA評估的考量。
閱讀更多

舞蹈訓練影響大腦神經連結的研究 新聞稿

本月10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謝仁俊講座教授的研究團隊於《人類神經科學前沿》期刊發表研究,研究發現比起一般人,長期接受專業舞蹈訓練的人,即便不是在跳舞的當下,負責動作的觀察、模擬與執行的相關腦區,和處理複雜動作與高階認知腦區間的神經網路,仍維持高效協作的狀態,證明舞蹈家的大腦神經系統,能適應舞蹈訓練而相應改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研究團隊說明研究成果並請相關專家發表看法。
閱讀更多

「研究:專業舞蹈訓練增進大腦神經網絡連結效率」專家意見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謝仁俊研究團隊於《人類神經科學前沿》期刊發表一篇最新研究,分析大腦休息狀態的期間不同腦區內和腦區之間的神經網絡連結,來探討這些功能性的連結和舞蹈訓練、創造力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與非舞蹈家相比,舞蹈家在不跳舞的休息狀態,各個腦區的功能性神經連結仍在高效協作,而隨著舞蹈家常規的練習越密集且每次練習時數越長,大腦特定區域間的訊息交流會更有效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研究大腦影像、大腦結構與認知神經心理的專家短評此研究重要性。
閱讀更多

合成人類胚胎背景說明

英國發育生物學家Magdalena Żernicka-Goetz於本月27日刊登一篇在《自然》(Nature)期刊的合成人類胚胎研究,利用去年他們用來培養小鼠合成胚胎的技術,培養一個沒有心跳、腸和大腦的合成人類胚胎模型,引起英國媒體關注這項科學技術若繼續發展,究竟是否有法規能管理?以及,科學的突破與倫理規範,兩者如何取捨或是取得能夠相輔相成的共識?
閱讀更多

「英國合成人類胚胎模型與規範爭議」專家意見

英國發育生物學家Magdalena Żernicka-Goetz於本月台北時間27日晚間23:00以加速發表的手稿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研究結果是利用去年他們用來培養小鼠合成胚胎的技術,培養合成的人類胚胎,但這個胚胎沒有心跳、腸和大腦,僅能說是一個人類合成胚胎的模型。目前英國只有限制自然產生的人類胚胎不應在實驗室中培養超過 14 天,還沒有法規能夠明確的規範、保護、管理合成胚胎的研究與利用,可能不受 14 天規則的約束,引起英國擔憂倫理與法律問題。
閱讀更多

無人遙控車即時監測下水道病媒蚊 新聞稿

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專案助研究員劉韋良研究團隊,今(9)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期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利用無人地面車輛系統(unmanned ground vehicle, UGV),調查下水道中的斑蚊生態,可針對有出現斑紋跡象的溝渠,噴灑殺蟲劑或用高溫水槍沖洗,精準打擊以達到防治蚊蟲孳生的效果。
閱讀更多

「無人遙控車即時監測下水道病媒蚊」專家意見

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專案助研究員劉韋良研究團隊,今(9)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期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利用無人地面車輛系統(unmanned ground vehicle, UGV),調查下水道中的斑蚊生態。研究發現,無人地面車監測的下水道中,約有21%發現斑蚊的踪跡。接著,可針對有出現斑紋跡象的溝渠,噴灑殺蟲劑或用高溫水槍沖洗,精準打擊以達到防治蚊蟲滋生的效果。
閱讀更多

雄鼠體細胞性別轉變在生醫與動物科學的應用

今年3月,英國倫敦舉行的第三屆人類基因編輯國際高峰會議中,日本九州大學林克彥(Katsuhiko Hayashi)教授領導的團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在3月15日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該研究將雄性小鼠的體細胞轉變成卵母細胞,經體外培養成熟,以另一隻雄鼠的精子受精後,發育成為胚胎,再移入代理孕母子宮,成功產下七隻仔鼠。這個技術代表了什麼樣的突破?在生醫與動物科學又可以有什麼應用呢?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