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譜出「智識」與「人文」的協奏曲──新媒體發展下之「記者」遇上「科學家」
提及科學傳播,論者多強調,欲使科學和科技的進展有益於社會,端賴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運用媒體的多元化管道去傳遞科學資訊到人類社群,是傳達和普及科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當「記者」遇上「科學家」,雙方需共同合作,將科學知識或科技創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妥適地「轉譯」或轉化予社會一般大眾瞭解。
閱讀更多論壇:記者的第一現場——科學新聞的複雜處境
社群平台是民眾從網路獲取新聞的重要管道,但當你打開Facebook、Line或IG,滑過動態與分享時,你會為了什麼新聞停下?又會分享哪些新聞到自己的頁面?科學新聞會是你的選擇嗎?或許對於科學很感興趣的讀者,答案會是「是」,但更多時候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閱讀更多「單腳跳離高壓電可避免觸電?」網傳影片解析
除了高壓電的電壓,實際狀況下還有許多會影響觸電的條件,專業人士也必須有全套防護設備才能接近高壓電,一般民眾最好不要為了嘗試影片中的做法而貿然接近易觸電的環境。電對人體的傷害,其實不一定與電壓有直接關係,而必須視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通過人體部位及時間而定。
閱讀更多【會後新聞稿】新冠疫苗不良事件與變種病毒專家記者會
SMC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今日召開記者會,在台灣疫苗開打之際,針對疫苗不良反應事件與變種變毒,特別邀請三位疫情中不同醫學領域的專家提供專業解析,來為公眾澄清疫苗種種迷思。
閱讀更多【研究摘要】從前期原腸化到晚期器官生成的子宮外小鼠胚胎發育
以色列團隊預計發布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可以在子宮外培養著床後小鼠胚胎的技術平台,從胚胎的腔腸化(gastrulation)時期培養到後肢形成的時期,以利研究哺乳類的胚胎在子宮著床後的發育過程。
閱讀更多「2021年是阿茲海默症藥物研究的關鍵時間點」之專家意見
2020年12月22日,「自然」《Nature》期刊提到「阿茲海默症藥物來到了關鍵時刻」,由美國製藥大廠百健(Biogen)生產的一種藥物「Aducanumab」,能否通過美國FDA審查仍未知。
但究竟「Aducanumab」這款藥物會特別受到青睞的原因為何?是否有其他藥物研發方向也值得關注?「Aducanumab」的研發對阿茲海默症而言代表什麼意義呢?
閱讀更多榮獲「高繁天噸牛獎」乳牛的一日牧場生活
出生在臺大牧場的小牛,如果是公牛會在牧場中飼養1至2個月,待斷奶後賣至飼養公牛的肉牛場;母牛則會飼養至2歲、約250-300公斤時進行配種。乳牛每一胎的週期在15個月左右,並以此週期不斷循環。
閱讀更多「科學家發現地球構造中最內部內核」之專家意見
重點1:地震波中的P波在地球內部傳遞時,因地球構造不同而波速不同,所以可藉由P波的反射、折射觀測來推論地球內部構造的不連續帶。
重點2:這不是第一篇提出地球存在「最內部內核」的論文,過去已有數篇論文探索從「外部內核」至「最內部內核」之間的過渡帶。
重點3:地球內核具有P波各向異性,在「外部內核」P波沿地球自轉軸傳遞時波速較沿赤道方向(90度)快,但此研究發現,在「最內部內核」處,慢軸從90度角轉變至54度角。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