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連續三年沒有颱風登陸台灣」專家意見
9/13日網路輿論與新聞,因NHK的「時事專欄」所發佈的2022年颱風路徑圖上,颱風都未朝台灣方向前進。因而網路輿論熱議「颱風都躲開台灣」、「颱風遇到台灣就繞道而行」、「颱風不敢挑戰中央山脈」。也有部分新聞提到,從2019年底至今,已經有三年沒有颱風登陸台灣。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連年沒有颱風登陸的原因與可能影響,以及該如何理解這個現象較為正確?
閱讀更多「刺胳針報告:COVID-19帶給全球的教訓」專家意見
這項研究由Lancet期刊邀集全球各領域專家組成之委員會所提出,希望提出客觀的評估結果和建議,其觀點並未窄化於關注病毒或個體健康,更加寬廣地解析全球化社會和疫情之關聯,寄望在後疫情時代可以重建一個包容、公平且可以持續發展的世界。
閱讀更多「研究說茶包沖泡後會釋出塑膠微粒?」專家意見
今(2022)年9月5日,台灣媒體引用一篇研究沖泡後的茶包是否釋出塑膠微粒的文章:「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
閱讀更多「JAMA研究: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法對減肥有幫助?」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一篇研究,「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對肥胖成人的減重、減脂與心臟代謝健康的有效性」指出,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比起12小時或更長時間內進食,更能有效的達到減輕體重。《每日郵報》也對此篇研究做了報導,但卻淡化了這篇研究與eTRE飲食方法的限制。為了讓大眾更正確的理解此篇研究與「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的限制,台灣科技媒體中邀請了保健營養與運動營養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提供他們的專業看法。
閱讀更多「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代謝物與免疫治療肝細胞癌的結果有關」專家意見
今(2022)年6月23日,國際期刊《癌症免疫治療雜誌》(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發表了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黃怡翔領導的肝癌團隊所做的研究,這篇台灣的研究實際分析肝癌患者在免疫治療後的效果,以及糞便中腸道菌相的關聯。由於目前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患者中,有治療效果較好的,但也有患者在免疫治療後幾乎沒有效果。專家表示,若能在治療前推估病患對免疫治療的反應,將有機會協助醫師擬定更好的治療策略,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與成本。
閱讀更多「世界氣象組織預報反聖嬰現象可能連續三年出現」專家意見
8月31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新聞稿指出反聖嬰(La Niña)現象很可能會持續至今(2022)年年底,這是本世紀第一次連續三年出現反聖嬰現象。根據WMO的預報,這個始於2020年9月的反聖嬰,持續至2022年11月的可能性為70%;持續至2023年的可能性是55%,仍高於不發生反聖嬰也不發生聖嬰的可能性(40%)。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反聖嬰現象對台灣有什麼可能的影響?
閱讀更多「人工合成的小鼠胚胎可用於探討大腦和神經系統疾病」專家意見
今(2022)年8月25日台北時間深夜12點,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最新研究,讓胚胎研究的技術得到重要突破。Magdalena [...]
閱讀更多「次世代二價新冠疫苗,用於對抗Omicron」專家意見
英國的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在8月15日,批准莫德納公司研發的次世代二價新冠疫苗(mRNA-1273.214)作為後續接種的疫苗追加劑,是全球第一個通過此款新型二價疫苗的國家。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則決定讓莫德納、輝瑞等疫苗公司,開發專門對抗Omicron BA.4/5變種株的二價疫苗(mRNA-1273.222),而暫不考慮由「原始株+ Omicron BA.1」設計的二價疫苗(mRNA-1273.214)。
台灣是否應趕緊跟進授權這支「原始株+ Omicron [...]
閱讀更多「綠色和平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微塑膠污染調查」專家意見
綠色和平組織為了解陸域微塑膠分布狀況與其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研究團隊與專家學者合作後,發布此份調查報吿。報告中選擇以陸域動物的排遺,以及棲地水樣本作為調查微塑膠分佈的依據,並選擇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金門歐亞水獺、黃喉貂、石虎、櫻花鉤吻鮭為調查對象。研究發現臺灣陸域野生自然環境皆已受到塑膠污染,且指標性保育類野生物種有從自然環境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臺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該怎麼理解這份報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