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種間嵌合胚研究的老酒新瓶:人─猴嵌合胚胎的新里程與省思
今年4月15日,知名的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第一例鑲嵌了人類細胞的猴子胚胎,並在體外培養19天,證實另一種具有更高分化潛能的人類幹細胞(expa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EPSC)可直接嵌入食蟹猴胚體與其胚外組織。此在發育生物學與胚胎學的研究上建立了嶄新的里程碑,但也再次引起社會大眾對科學倫理的憂心與省思。
閱讀更多【研究摘要】探討氯己定(chlorhexidine)作為局部抗SARS-CoV-2的功效
氯己定可顯著消除口腔中的SARS-CoV-2,可減少COVID-19病患將口腔內SARS-CoV-2傳播給他人的機率,亦有可能避免被傳染,但仍需更大範圍的研究。合併疫苗接種、戴口罩勤洗手並維持社交距離,氯己定可協助更有效的疾病預防。
閱讀更多鮮乳冷鏈技術下的新消費趨勢
每一瓶鮮乳在送到消費者手中前,需要經過層層關卡。剛擠出來的生乳溫度與人的體溫接近,差不多在37、38℃左右,處於無菌的狀態。當生乳接觸空氣後難免會滋生細菌,因此剛擠出來的生乳需立即經過乾淨管線進入儲乳桶中,並在2個小時內將溫度降至4℃以下、凍結點以上,以確保生乳每毫升的生菌數不超過10萬。
閱讀更多氣候行動入門課,從解讀科學爭議著手
最近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整理的氣候變遷研究爭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科學家發表一篇新文章,然後被科學社群戰爆的故事。為什麼需要整理這系列戰文呢?因為該作者的論點是:氣候變遷已經通過了無法回復的臨界點。在氣候科學的研究上,「氣候變遷存在」已是具有科學家共識的常識;所以現在科學家在討論的是,哪時候才是回不去的臨界點,以及在氣候變遷影響之下的天氣現象會如何改變。
閱讀更多網傳「燃煤發電導致二氧化碳過多產生溫室效應,導致臺灣不下雨」?專家解析氣候變遷科學事實
這個訊息已引起網友關注,對此,Mygopen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協助,邀請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威良,解析以下訊息
閱讀更多網傳半導體技術有多強?專家解析半導體製程的實際意義
2021年3月9日,網傳一則臉書貼文提到半導體的製程與技術。SMC整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暨電子研究所教授李鎮宜的回應,解析這些訊息:半導體製程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高階的半導體製程?
目前最新的半導體技術挑戰和趨勢為何?
閱讀更多譜出「智識」與「人文」的協奏曲──新媒體發展下之「記者」遇上「科學家」
提及科學傳播,論者多強調,欲使科學和科技的進展有益於社會,端賴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運用媒體的多元化管道去傳遞科學資訊到人類社群,是傳達和普及科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當「記者」遇上「科學家」,雙方需共同合作,將科學知識或科技創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妥適地「轉譯」或轉化予社會一般大眾瞭解。
閱讀更多論壇:記者的第一現場——科學新聞的複雜處境
社群平台是民眾從網路獲取新聞的重要管道,但當你打開Facebook、Line或IG,滑過動態與分享時,你會為了什麼新聞停下?又會分享哪些新聞到自己的頁面?科學新聞會是你的選擇嗎?或許對於科學很感興趣的讀者,答案會是「是」,但更多時候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閱讀更多「單腳跳離高壓電可避免觸電?」網傳影片解析
除了高壓電的電壓,實際狀況下還有許多會影響觸電的條件,專業人士也必須有全套防護設備才能接近高壓電,一般民眾最好不要為了嘗試影片中的做法而貿然接近易觸電的環境。電對人體的傷害,其實不一定與電壓有直接關係,而必須視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通過人體部位及時間而定。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