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最新研究找出抵抗稻熱病的基因 新聞稿
國際期刊《公共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今(12)日發表稻米和麥等作物感染真菌「稻熱病菌」(麥子感染即稱麥熱病菌)的研究,研究結果指出,2016年在亞洲與非洲出現的麥熱病基因起源於南美洲,與在尚比亞和孟加拉大流行的B71稻熱病菌是不同的基因型,並發現其中一種「Rmg8基因」的小麥可抵抗這種真菌。台灣有長久的種稻歷史且擁有多樣品種,近年也開始發展麥作,過去更曾發生嚴重稻熱病,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台灣研究稻熱病專家說明此研究,並提供未來可防治的方向。
閱讀更多「稻熱病菌研究:追溯造成大流行的菌株並發現可抵抗的作物基因」專家意見
今(2023)年4月12日台北時間凌晨2:00,英國團隊於國際期刊《公共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發表一篇與感染稻米和麥等作物的真菌「稻熱病菌」(稻瘟病菌)有關的研究。台灣兩位研究稻熱病菌的專家解析,我們是否需要擔心台灣的水稻或小麥對特定真菌沒有抵抗力,或感染此真菌後造成大流行。又應該注意什麼資訊、做哪些防範呢?
閱讀更多台灣水資源塑膠微粒現況記者會 新聞稿
微塑膠不僅會進入生物體,也影響整個自然環境,且與人類行為及生活切身相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1)日邀請三位在台灣監測微塑膠的專家,說明他們探究台灣不同水資源區域,從陸地上的灌溉水、沙灘、河口到海洋微塑膠的現況。專家指出,從源頭攔截並建立一致的監測標準,了解台灣微塑膠分佈的熱點、現況與趨勢,才能制定有效的減量策略。
閱讀更多「2010-2020年全球氟氯烴濃度增加」專家意見
2023年4月3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布最新研究〈2010-2020年全球消耗臭氧層的氟氯烴氣體濃度增加〉。蒙特婁議定書規範,全球從2010年起應禁用氟氯烴,但這份研究發現有五種氟氯烴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仍明顯增加。然而,在今(2023)年初,世界氣象組織(WMO)才發布報告,指出臭氧層正在修復,並肯定蒙特婁議定書禁用氟氯烴對臭氧層恢復的幫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協助解析,我們該怎麼理解臭氧層目前是否遭受損害?
閱讀更多研究發現「生物的必要基因在演化中改變」新聞稿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呂俊毅特聘研究員的研究團隊30日於國際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發表一篇生物基因演化的研究。研究打破科學界過去既有的認知,發現「必要基因」(essential [...]
閱讀更多「Nature期刊研究:不明兒童肝炎的病因」專家意見
今(2023)年台北時間3月30日晚間23:00,探討不明原因兒童肝炎的三篇研究以加速預覽(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形式公開於國際期刊《Nature》,三篇論文都連結了AAV2感染與不明原因增加的兒童肝炎病例,但還有待研究這種病毒在發展成肝病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不明兒童肝炎上升的原因。
閱讀更多「橙皮素可活化小鼠長壽基因 延緩老化」專家意見
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蔡亭芬特聘教授、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葉集孝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去(2022)年7月24日發表於《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期刊的研究〈Hesperetin promotes longevity and delays aging via activation of Cisd2 in naturally aged [...]
閱讀更多「淨零之路」研究專書專家意見
幾乎所有科學證據都在敦促「人類應該要減碳」,而且不只是減碳,更是快速、大量的「深度減碳」。但深度減碳與減碳有什麼不同?目前台灣提出的淨零路徑是不是能夠落實2050淨零排放?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將在3月31日出版「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研究專書,指出當前淨零路徑的不足之處,並提出更積極的淨零建議。反之,更積極的淨零措施,會不會加深社會經濟衝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研究專書提供看法。
閱讀更多治療紅斑性狼瘡的新研究方向:調節免疫韌性的關鍵基因
紅斑性狼瘡是全身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仍然是症狀最多樣且複雜的風濕病。陳斯婷團隊近期的研究指出,免疫細胞表現一種特殊的基因名為NLRP12,能夠調節身體的發炎反應,並且反應紅斑性狼瘡病人的免疫細胞活化程度。研究結果顯示NLRP12基因有潛力可作為了解紅斑性狼瘡疾病嚴重度的指標,以及新的藥物研發方向。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