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新冠陰性的血清中特殊T細胞的研究」專家意見
今(2021)年11月11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藉由研究被檢測新冠病毒陰性的人血清中的免疫反應,探討暴露在新冠病毒風險下的人沒有感染病毒的可能原因。研究中提到,結果顯示出針對RTC的T細胞(RTC-specific T-cells),是設計新興冠狀病毒疫苗時可納入考量的目標。
閱讀更多造林減碳線上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2)日上午,就森林與碳儲存議題舉辦記者會,本次記者會指出森林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人類使用狀況、動物棲地等,應該要綜合考量,若只將森林視為減碳工具,並非最佳的選擇。
閱讀更多「mRNA新冠疫苗與心肌炎的研究」專家意見
近日台灣媒體報導青少年打BNT疫苗議題時,提到一篇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發表的文章:「Myocarditis With COVID-19 mRNA Vaccines」,整合有關mRNA新冠疫苗與心肌炎的既有文獻,以及已發表的數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回應,期望基於科學證據,讓大眾更正確的理解COVID-19 mRNA疫苗與施打疫苗後的心肌炎事件。
閱讀更多「醫護接種疫苗與無症狀新冠感染的檢測」專家意見
今(2021)年11月11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一篇研究,結果發現,比起未接種疫苗的醫護人員,有接種疫苗者與無症狀SARS-CoV-2感染的檢測下降有關。
閱讀更多新冠疫情下,科學家與民眾間看不見的溝通成本
專家和民眾隨著疫情變化,不但討論話題不同,思惟邏輯也不相同。因為全球Delta疫情,使得原先討論熱度極高的疫苗保護力,轉變成Delta高傳染力、或是合併討論兩者間的關聯,但中間仍有差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長期觀察,初步發現幾個現象。
閱讀更多極端溫度與人體健康線上座談 會後新聞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關注極端溫度議題,為此將展開系列座談,今(11/1)日上午9:30,首先就極端溫度與人體健康議題,進行第一場線上座談。本次座談也透過臺灣本地長期觀測資料指出,臺灣應注意極端高溫所帶來複合式的健康風險,並提出合適的調適政策。
閱讀更多「全球太陽能發電裝置盤點」專家意見
這份《自然》期刊的研究採用卷積神經網絡(CNN)與遞迴神經網路(RNN),訓練機器學習辨識遙測圖像中可設置10KW以上太陽能裝置容量的商業、工業等基礎設施。用以盤點全球工商業設施可裝置太陽能板的空間,研究發現可裝置量是過去預估的432%,應可達成減碳目標。近年太陽能設備裝置位置亦是台灣的相關爭議,這樣的盤點方式是否已可擴大應用,使不同地區更準確選擇太陽能板裝置位置?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網傳「英國公共衛生部數據顯示接種疫苗的住院死亡風險反增?」專家解析
網傳文章提到英國公共衛生部數據顯示接種疫苗的住院死亡風險反增,已引起眾多關注和轉傳,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特邀專家解析文章中的幾項與科學相關的訊息。究竟哪些敘述可能會誤導大眾呢?
閱讀更多「混打AZ疫苗與BNT疫苗的免疫特性和效果」專家意見
今(2021)年10月21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公開一篇法國里昂國際傳染病研究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e Recherche en Infectiologie Lyon, CIRI)的研究,探討混合施打AZ與BNT兩種不同廠牌的新冠疫苗後,產生細胞免疫的特性與效果。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