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國際期刊呼籲採取緊急行動限制全球升溫保存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健康」專家意見
這篇社論為全球200多個健康、醫學、衛生領域期刊的共同呼籲,並會同步發布在各地重要的健康領域刊物。過去從未有這麼多專業期刊一同發表聲明,反映世界面臨的氣候緊急狀態與嚴重性。
閱讀更多「南非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C.1.2」專家意見
今(2021)年8月24日,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CD)、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以及南非開普敦醫學研究委員會(SAMRC)的抗體免疫研究中心等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台發表一篇研究報告,分析一株在南非與其他七個國家傳播的COVID-19變種病毒「C.1.2」。
閱讀更多「高風險過敏族群在施打BNT疫苗的過敏研究」專家意見
研究調查高過敏族群在施打BNT新冠疫苗後產生的過敏或嚴重過敏狀況,希望能透過這項研究成果讓大多數的過敏患者接種後有更安全的配套觀察措施,以利擴大COVID-19的群體免疫數。
閱讀更多「COVID-19居家快篩的效果評估」專家意見
此研究縱向比較了新冠病毒的居家快篩(Direct Antigen Rapid Test)與qRT-PCR之間的敏感度與特異性,以及不同時間點檢測的有效性,了解居家抗原快篩是否能有效快速識別感染者並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
閱讀更多「COVID-19疫苗追加第三劑」專家意見
控制全球疫情的理想狀況是全部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施打疫苗,讓全球感染人數快速下降,病毒複製機會減少,新變種病毒再產生的機會就會大減,全球才能脫離新冠肺炎的夢魘。台灣一方面要考慮對外購買第三劑,更要有自製疫苗的量能。目前先把第一劑和第二劑施打率儘量提高。若真要施打第三劑,還是應先考慮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優先,一般健康族群不那麼急,可待更多他國資料做選擇的參考。
閱讀更多「社交支持可提升大腦認知韌性的研究」專家意見
研究發現,用聆聽作為社交支持的方式,與更好的認知韌性有關,並表示此研究可以更理解社會支持的機制,有助於了解如何降低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風險與增加認知韌性(cognitive resilience)的策略。
閱讀更多「COVID-19在室內大型活動的風險」專家意見
在活動進場、中場休息和離場階段容易發生人與人接觸,但不經意地短時間碰觸尤其需要注意。由於空間限制,較大的人群會讓人們在進出時站得更近,從而在前往的途中有更多接觸。其次,在沒有坐位的演唱會上,觀眾間的距離很近,且不會停留在固定的位置,接觸的次數會隨著時間增加。因此,當採取座位限制的衛生措施,並滿足良好通風的條件時,室內群眾集會活動似乎對COVID-19的傳播較不明顯。
閱讀更多「施打兩劑疫苗可針對COVID-19變種病毒引起高效免疫反應」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在兩次疫苗接種後,會產生高強度的T細胞免疫反應。專家認為這篇研究值得我們關注的原因有哪些呢?
閱讀更多「控制新冠病毒的兒童感染:預先活化上呼吸道抗病毒的先天免疫力」之專家意見
今(2021)年8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最新研究,認為兒童的呼吸道免疫細胞可能可以提早偵測到SARS-CoV-2病毒,有更強的早期先天性免疫抗病毒反應,解釋了兒童感染病毒之後較少出現急性嚴重呼吸道症狀的原因。
閱讀更多「幼童年齡與引起家戶感染關聯研究」專家意見
當家庭裡的兒童感染了SARS-CoV2之後,有相當機率可能傳染給家人。已有其他研究顯示Covid-19的病童其呼吸道的病毒量不會比成人少,且年幼病童需要家人貼身照顧,也沒有辦法配合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無形中也增加了傳染的機率。因此開學後,幼兒園及學校是疫情控制的重點,若發生學校的疫情爆發,可預見會發生後續家戶傳染的機會。家戶傳染很難避免,所以若要孩子安心上學,家中同住的成年人,一定要盡快完整的接種兩劑以上新冠疫苗。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