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香港的COVID-19感染狀況和接種疫苗有效性」專家意見
來自香港的研究團隊於今(2022)年3月22日發布尚未經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研究分析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3月8日期間,COVID-19感染後得到輕症、重症,以及死亡的病例。作者使用負二項式(Negative binomial)模型的推估方法,綜合疫苗覆蓋率和人口數據,評估BNT和CoronaVac(科興)此兩種疫苗接種一劑,兩劑和三劑的有效性。
閱讀更多「Omicron變種病毒亞型BA.2」專家意見
Omicron變種病毒(BA.1)隨時間演化,演變出亞型BA.2。目前台灣確診者仍以感染BA.1為多數,感染BA.2者較少,國外則是丹麥和以色列出現了較多感染BA.2的案例。我們需要擔心BA.2變異株嗎?已經感染過BA.1的人,還有可能會感染BA.2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閱讀更多「評估5-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安全性與效果」專家意見
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的年齡層包含5至11歲的孩童,引起媒體和社群討論5至11歲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的議題。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今年(2022)1月6日發表的研究,以及針對這篇研究的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閱讀更多「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研究」專家意見
今(2021)年1月25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一篇研究。研究指出,已接種過兩劑BNT或莫德納疫苗的130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再接種第三劑mRNA疫苗後,有病毒棘蛋白專一性的抗體效價增加,且沒有患者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最多是注射處疼痛和感到疲累。
閱讀更多T細胞免疫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 新聞稿
Omicron變種病毒從去年底爆發全球疫情至今,大家最關注的就是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是否會因為Omicron病毒而失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至今(2022)年陸續發布尚未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發現人體由疫苗或感染病毒獲得的T細胞免疫反應,並沒有因為Omicron變種病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表示人體曾打疫苗或受新冠病毒感染後,仍帶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閱讀更多COVID-19 藥物(持續更新)
本篇介紹以抗病毒藥物為主,其他的治療方式還有包括:單株抗體(tocilizumab, baricitinib)、類固醇(dexamethasone)和合併等治療,都會依據患者症狀的輕重程度,以及是否有用呼吸器等狀況,作為使用不同治療方式的評估。至於,持續變異的變種病毒是不是會產生抗藥性?經各國緊急使用授權的藥物,能否有效抑制Omicron等變種病毒?也將整理相關的研究報告,其中也包括尚未經同儕評審的預印本,讓民眾得以了解藥物在對抗COVID-19戰役中的角色。
閱讀更多研究「T細胞免疫反應抵抗Omicron變種病毒」專家意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至今(2022)年陸續發布尚未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發現人體由疫苗或感染病毒獲得的T細胞免疫反應,並沒有因為Omicron變種病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表示人體過去打疫苗或受新冠病毒感染後,仍帶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閱讀更多「校園COVID-19檢測、病例率和社交接觸的相關性」專家意見
今(2021)年12月23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一篇研究,探討美國康乃狄克州18所學院和大學COVID-19檢測、病例率和社交接觸(接觸數據來自手機)之間相關性。研究發現檢測較頻繁,病例率較多,但也比較能及早阻止感染繼續傳播。
閱讀更多「Omicron變種病毒(B.1.1.529)」專家意見
南非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B.1.1.52,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於周六(11/26)正式以希臘字母命名為Omicron,列為「受關切變種(VOC)」。
閱讀更多「可引發T細胞免疫力的COVID-19蛋白質疫苗」專家意見
今(2021)年11月24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此研究第一期試驗收集平均18-80歲的36人,施打一劑CoVac-1疫苗,間隔28天和56天後,分析兩種T細胞(表現出CD4和CD8這兩種抗原的T細胞)的免疫反應與安全性。
閱讀更多「新冠陰性的血清中特殊T細胞的研究」專家意見
今(2021)年11月11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藉由研究被檢測新冠病毒陰性的人血清中的免疫反應,探討暴露在新冠病毒風險下的人沒有感染病毒的可能原因。研究中提到,結果顯示出針對RTC的T細胞(RTC-specific T-cells),是設計新興冠狀病毒疫苗時可納入考量的目標。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