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聞稿 2023-06-20台灣學者研究COVID-19疫情中錯假訊息的研究評論 新聞稿國際藥學期刊本月24日刊出台灣學者研究COVID-19疫情中錯假訊息的研究評論,評論中指出,要降低不實訊息所造成的傷害沒有捷徑,專家需要長期提供充分的資訊並讓公眾易於理解;專家需要學習如何進行科學溝通,公眾才能辨別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層出不窮的複雜訊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科學溝通的專家發表意見,專家們認為,科學家參與知識溝通時,首要目的是確保資訊能夠被正確傳達,信任是相伴而生的結果。閱讀更多
即時回應 2022-10-21「科學月刊50周年紀錄片」專家建議與鼓勵《科學月刊》自1970年成立至今53年,每月出刊,累積了超過六千人次的台灣科學家,撰寫了超過四千萬字的科學知識介紹與評論。本月10/29(六),科學月刊即將舉辦50紀錄片的首映記者會,超過30位專家誠摯給予建議與鼓勵。閱讀更多
SMC 活動 活動報名 2022-06-21講求證據,捍衛真實的科學資訊,從捐款我們開始!你覺得,接受到的網路資訊很亂嗎? 你也發現,重要科學都沒有被報導嗎? 你也認為,生活中充斥著偽科學,錯誤訊息百出嗎? 你覺得無奈,在不少議題上,人人都可自稱專家,但發表的見解卻都沒有根據嗎? 請支持SMC改變台灣的資訊速食文化!閱讀更多
生物醫療 科學文章 2021-11-03新冠疫情下,科學家與民眾間看不見的溝通成本專家和民眾隨著疫情變化,不但討論話題不同,思惟邏輯也不相同。因為全球Delta疫情,使得原先討論熱度極高的疫苗保護力,轉變成Delta高傳染力、或是合併討論兩者間的關聯,但中間仍有差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長期觀察,初步發現幾個現象。閱讀更多
氣候變遷 科學文章 2021-05-05氣候行動入門課,從解讀科學爭議著手最近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整理的氣候變遷研究爭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科學家發表一篇新文章,然後被科學社群戰爆的故事。為什麼需要整理這系列戰文呢?因為該作者的論點是:氣候變遷已經通過了無法回復的臨界點。在氣候科學的研究上,「氣候變遷存在」已是具有科學家共識的常識;所以現在科學家在討論的是,哪時候才是回不去的臨界點,以及在氣候變遷影響之下的天氣現象會如何改變。閱讀更多
科學文章 電子報 2021-03-26論壇:記者的第一現場——科學新聞的複雜處境社群平台是民眾從網路獲取新聞的重要管道,但當你打開Facebook、Line或IG,滑過動態與分享時,你會為了什麼新聞停下?又會分享哪些新聞到自己的頁面?科學新聞會是你的選擇嗎?或許對於科學很感興趣的讀者,答案會是「是」,但更多時候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閱讀更多
科學文章 電子報 2021-01-28論壇:眼見不為憑——查證作為媒體素養的第一步在第一場次〈科普知識從哪來——科普形態的轉變〉的討論中,科學傳播實務者不斷提起,當「網路」成為民眾接收資訊的主要管道,「人人都可以是媒體」是降低參與科學傳播門檻的機遇,同時也挑戰閱聽眾判斷科學證據力的能力。閱讀更多
科學文章 電子報 2020-11-25科學新聞,誰的責任?5、6年前在演講中談起科學新聞,我會讓聽眾試圖到幾個新聞網站找找,最近的科學新聞是什麼?又是放在什麼樣的分類底下?如果有標示點閱率的話,還可以看看這則科學新聞受到多少青睞?閱讀更多
科學文章 電子報 2020-09-30相信吧!散佈謠言是種本能假訊息究竟有什麼魔力?除了傳散得又快又廣,還不一定能用正確訊息來澄清,這和我們處理訊息的心理機制有什麼關係呢?一起瞭解產生謠言的溫床,從中思考可能對抗的方法。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