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COVID-19在室內大型活動的風險」專家意見
在活動進場、中場休息和離場階段容易發生人與人接觸,但不經意地短時間碰觸尤其需要注意。由於空間限制,較大的人群會讓人們在進出時站得更近,從而在前往的途中有更多接觸。其次,在沒有坐位的演唱會上,觀眾間的距離很近,且不會停留在固定的位置,接觸的次數會隨著時間增加。因此,當採取座位限制的衛生措施,並滿足良好通風的條件時,室內群眾集會活動似乎對COVID-19的傳播較不明顯。
閱讀更多「施打兩劑疫苗可針對COVID-19變種病毒引起高效免疫反應」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在兩次疫苗接種後,會產生高強度的T細胞免疫反應。專家認為這篇研究值得我們關注的原因有哪些呢?
閱讀更多網傳「疫苗打了跟沒打基本上染疫率幾乎一樣?」專家解析
網傳文章提到以色列數據顯示打疫苗無效,已引起眾多關注和轉傳,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特邀專家解析文章中的幾項與科學相關的訊息。究竟哪些敘述可能會誤導大眾呢?
閱讀更多「控制新冠病毒的兒童感染:預先活化上呼吸道抗病毒的先天免疫力」之專家意見
今(2021)年8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最新研究,認為兒童的呼吸道免疫細胞可能可以提早偵測到SARS-CoV-2病毒,有更強的早期先天性免疫抗病毒反應,解釋了兒童感染病毒之後較少出現急性嚴重呼吸道症狀的原因。
閱讀更多「幼童年齡與引起家戶感染關聯研究」專家意見
當家庭裡的兒童感染了SARS-CoV2之後,有相當機率可能傳染給家人。已有其他研究顯示Covid-19的病童其呼吸道的病毒量不會比成人少,且年幼病童需要家人貼身照顧,也沒有辦法配合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無形中也增加了傳染的機率。因此開學後,幼兒園及學校是疫情控制的重點,若發生學校的疫情爆發,可預見會發生後續家戶傳染的機會。家戶傳染很難避免,所以若要孩子安心上學,家中同住的成年人,一定要盡快完整的接種兩劑以上新冠疫苗。
閱讀更多「 逆轉老化?年輕小鼠的腸道菌可抵銷年齡老化相關的行為障礙」專家意見
今(2021)年8月9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最新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移植年輕小鼠的糞便中細菌給老年的小鼠,會減緩與老化相關特定認知行為的損傷。這代表老化的症狀可能用糞便移植來治療嗎?
閱讀更多「光照會透過生理時鐘基因影響憂鬱的行為」專家意見
今(2021)年7月8日,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對小鼠使用光照治療的方法,可以幫助改善小鼠類似憂鬱症的絕望行為。
閱讀更多網傳「喝低脂牛奶容易患得帕金森氏症?」專家解析
該研究結果只能解釋在這群受試者的身上,確實觀察到低脂乳製品的攝取量與帕金森氏症有相關性,但並不代表喝低脂牛奶就比較容易得到帕金森氏症,因為還有其他太多因素沒有排除,例如這群人或許在生活習慣上有其他的共通點可能也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