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6-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 新聞稿
臺灣於今年4月17日通過莫德納疫苗給予6-11歲兒童接種的緊急授權,衛福部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今天將討論接種的對象、開打時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目前6-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的研究,莫德納疫苗公開的臨床試驗與研究數據相對有限,雖然已有其他國家讓6-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但這兩種疫苗在兒童的臨床試驗,適用的歲數、劑量都不同,距離實際開放兒童接種至今的時間也還很短,需要更多數據,應謹慎評估疫苗在6-11歲兒童的真實效力與副作用。
閱讀更多「網傳:新冠病毒是美國莫德納公司製造?」解析
網傳文章宣稱新冠病毒是美國公司製造的,已引起眾多關注和轉傳,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解析文章中的幾項與科學相關的訊息。究竟謠言中引用的研究,說了什麼?
閱讀更多「刺胳針研究:英國Omicron和Delta的住院、死亡風險比較」解析
22%是「有施打mRNA疫苗」 vs. 「未施打疫苗」兩者發生住院的風險比,不是指「未施打疫苗」發生重症與死亡的發生率。不能將22%當作「未施打疫苗發生重症與死亡」的發生率去計算,例如:400萬人未施打疫苗會有將近80萬人重症或死亡,這是錯誤且與該研究觀察結果無關。
閱讀更多「香港的COVID-19感染狀況和接種疫苗有效性」專家意見
來自香港的研究團隊於今(2022)年3月22日發布尚未經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研究分析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3月8日期間,COVID-19感染後得到輕症、重症,以及死亡的病例。作者使用負二項式(Negative binomial)模型的推估方法,綜合疫苗覆蓋率和人口數據,評估BNT和CoronaVac(科興)此兩種疫苗接種一劑,兩劑和三劑的有效性。
閱讀更多新冠藥物在地研發 考驗公部門整合能力
國內學術研究機構已有不少深具技術與經驗的病毒研究中心,其中也有正在開發廣效型抗病毒藥物的技術平台。文章提到,若政府能有效整合資源,持續投入學術研發,並橋接產業、輔助技術轉移等,才能真正讓台灣整體的藥物研發上有顯著突破。
閱讀更多「社交距離+疫苗可防變種病毒再出現」專家意見
本研究調查六個國家(以色列、美國、英國、巴西、法國和德國)的疫苗接種和感染數據,透過研究新冠病毒的演化,與相應的疫苗接種率和社會隔離措施,提出預測模型。研究結果發現,在完成大規模疫苗施打之前,持續維持社交距離措施,可阻止帶有疫苗抗性的新冠變種病毒再次出現。
閱讀更多「網傳謠言:打疫苗前後人體內發炎反應圖解讀?」解析
這篇研究無法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因為這篇研究並沒有進行比較或實驗「疫苗次數」與「發炎」的關係;再加上,該研究屬於單一患者的臨床病例報告(Case Report)有許多推論限制,主要原因是:不能直接將「個案」推論到「通案」,意思就是不能擴大解釋成所有人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閱讀更多「研究:口服抗病毒藥可降低新冠傳播風險」專家意見
2022年2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一篇最新的抗新冠病毒藥物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抗病毒藥物研發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解析與評論。
閱讀更多「Omicron變種病毒亞型BA.2」專家意見
Omicron變種病毒(BA.1)隨時間演化,演變出亞型BA.2。目前台灣確診者仍以感染BA.1為多數,感染BA.2者較少,國外則是丹麥和以色列出現了較多感染BA.2的案例。我們需要擔心BA.2變異株嗎?已經感染過BA.1的人,還有可能會感染BA.2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閱讀更多「評估5-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安全性與效果」專家意見
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的年齡層包含5至11歲的孩童,引起媒體和社群討論5至11歲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的議題。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今年(2022)1月6日發表的研究,以及針對這篇研究的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閱讀更多「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研究」專家意見
今(2021)年1月25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一篇研究。研究指出,已接種過兩劑BNT或莫德納疫苗的130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再接種第三劑mRNA疫苗後,有病毒棘蛋白專一性的抗體效價增加,且沒有患者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最多是注射處疼痛和感到疲累。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