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疫苗種類與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研究摘要
在2021年12月22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刊登一篇研究「Analysis of COVID-19 Vaccine Type and Adverse Effects Following Vaccination」,主要是想更加了解打完疫苗(包括:BNT、莫德納和嬌生)後,有哪些因素可能與不良反應有關,如:年齡、種族、性別、疫苗品牌、疫苗劑量和醫療條件等。
閱讀更多「校園COVID-19檢測、病例率和社交接觸的相關性」專家意見
今(2021)年12月23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一篇研究,探討美國康乃狄克州18所學院和大學COVID-19檢測、病例率和社交接觸(接觸數據來自手機)之間相關性。研究發現檢測較頻繁,病例率較多,但也比較能及早阻止感染繼續傳播。
閱讀更多Omicron變種病毒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面對Omicron傳播範圍由非洲南非向全球擴散,各國正嚴加戒備。國內病毒專家施信如指出,南非和印度等窮國缺乏疫苗,新冠病毒變種又擴散到富國引發感染,可見縮短全球疫苗落差的重要性。為提高現階段的保護力,施信如建議國內最早施打疫苗的第一線人員與高齡老人,可加打第三劑作好保護。
閱讀更多「對於在英國檢測到兩個 Omicron 確診案例,以及新的應對措施」英國專家回應
英國衛生與社會服務大臣薩吉德.賈偉德( Sajid Javid)已確認在英國發現了兩例 Omicron 變異株確診案例。以下為英國專家對此的看法。
閱讀更多Omicron變種病毒研究綜整
Omicron的出現的確引起了擔憂,在還沒有足夠研究的情況下,針對Omicron的許多資訊都還在初步了解的階段。Omicron是否真的「最可怕」、「大魔王等級」、「讓疫苗失效」,都是未知或已知為誤,要得到有效的科學證據需要一定的時間。
閱讀更多「Omicron變種病毒(B.1.1.529)」專家意見
南非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B.1.1.52,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於周六(11/26)正式以希臘字母命名為Omicron,列為「受關切變種(VOC)」。
閱讀更多「混打AZ/BNT新冠疫苗」研究與專家意見
近日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開放預約新冠疫苗混打,究竟不同種類與廠牌的新冠疫苗混打,研究怎麼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針對AZ+BNT混打的組合,整理現有的相關文獻與專家意見。
閱讀更多「長期洗腎患者感染COVID-19的危險因子與死亡率」專家意見
透析病人相較一般民眾有更高的風險會感染COVID-19;染病後,其死亡的風險也會較高。這個發現不僅在美國,在世界各地也都有類似報告。研究發現的危險因子項目可以參考,但是數值會因上述理由差異極大。特別是如果把疫苗注射的影響考慮進去,結果影響會更大。
閱讀更多「可引發T細胞免疫力的COVID-19蛋白質疫苗」專家意見
今(2021)年11月24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此研究第一期試驗收集平均18-80歲的36人,施打一劑CoVac-1疫苗,間隔28天和56天後,分析兩種T細胞(表現出CD4和CD8這兩種抗原的T細胞)的免疫反應與安全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