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媒體和公眾建立共同語言—科學研究與媒體的跨界工作坊。
與科學家建立共同語言—定期辦理媒體與科研人員工作坊。
蒐集社會大眾對於現行科技爭議事件中媒體報導的看法。

最新科學文章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在網站上公告了14個與海洋、地震、河口相關的公開數據資料庫,即將於五月停止運作,並且不可再取得資料的消息。
美國的研究單位,像是哈佛大學開始建立備份援助系統,美國氣象學會也呼籲研究者採取行動,向所在地參眾議員反應。這些資料庫關閉對學術研究有什麼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科學家提供觀點。

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 Heart)於今日(4/16)發表一篇研究,指出腿部對寒冷敏感以及腿部沉重感與靜脈曲張有關。這篇研究是觀察性的研究,無法推論因果關係,且依賴參與者自述症狀而非臨床診斷,尚未蒐集相關治療資訊。台灣專家建議我們怎麼看待腿部對冷敏感、沉重感的狀況與靜脈曲張之間的關係?

2025年4月14日中午,民眾通報陽明山小油坑起火,並持續至下午16:32分撲滅火勢。根據報導,初步推估起火原因是設在步道兩側的空氣品質感測儀器自燃。台灣因環境潮濕,少有森林火災,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這次的事件,可能的影響。

Expert reaction to study confirming Denisovan fossil in Taiwan from the journal Science.

國際期刊《科學》於今日(4/11)發表一篇研究,確認一具在台灣外海打撈上岸的古人類下頷骨化石,屬於一名丹尼索瓦人男性。丹尼索瓦人是一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過去僅在西伯利亞南部與青藏高原確認發現丹尼索瓦人的直接分子證據,如DNA。這篇新研究顯示,丹尼索瓦人的活動範圍可能比過去認知的更為廣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第三方專家以及研究作者解析研究意義與重要性。

2025年3月05日上午8:01分,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發布台灣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熱壓力對於子代的影響取決於親代照顧的組成〉。

研究結果指出未來在評估暖化對生物的影響時,也應納入不同生長階段、親代照顧組成的影響,才能更準確的評估一個物種的脆弱程度,並依照其生長階段制定合適的保育策略。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解析研究對於制定保育策略的幫助。

澳洲、美國與加拿大團隊今(6)日發表研究,模擬目前、全球升溫2°C以及高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升溫4°C的三種氣候情境,研究指出,兩棲類動物例如蛙類和蠑螈,即使有遮蔭處可以躲避高溫,5,203種陸地的兩棲類動物中仍有104種(2%)目前正暴露在過熱的風險中,全球升溫4°C會使 7.5%的兩棲物種超過耐熱極限。為什麼要研究兩棲類受暖化衝擊的風險?研究對我們瞭解氣候變遷對全球生物帶來的影響和保育策略,有何幫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

太陽光電設置的過程中,可能因改變土壤、微氣候、日照等環境條件,而影響一個地區原有的生態或改變一塊農地原本的狀態。

過去在魚塭設置太陽光電有「環境社會檢核」制度做為指引,來辨識出在不同魚塭設置太陽光電的環境與社會影響。今年農業部發布「審查農業用地變更作太陽光電設施使用涉及生態檢視指引」草案,期盼這份指引可以成為在農地架設太陽光電前,業者初步評估生態的規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多元領域的專家提供觀點。

更多文章
  • SMC資料發布時間查詢

  • SMC Podcast

  • SMC 電子報

SMC 影響力

0
合作專家
0
媒體記者
0
回應文章
0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