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COP?

COP是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的簡稱。除了特殊情況,國際公約都有自己的「COP」,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約於每年11月到12月間舉辦,在2022年梵蒂岡批准條約後,共有198個締約方,2025年即將在巴西的貝倫舉行第30次會議(COP30)。

此外,由於各締約方領導者都會出席會議,也可以稱其為「氣候高峰會」。

2. 歷史上重要的COP成果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主要目標是:「穩定維持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使氣候系統調適氣候變化且不受到人為干擾,同時兼顧糧食生產與經濟發展。」

這份公約在1992年通過,1994年3月21日生效[1],並於1995年舉辦第一次的COP。過去幾個重要的COP是:

  • 1997年的COP3:通過京都議定書
  • 2007年的COP13:通過峇里島路線圖
  • 2015年的COP21:通過巴黎協定

3. 近年COP的討論重點或成果:

  • 2024年COP29:提出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至2035年,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規模達1.3兆美元。並通過巴黎協定第六條,建立由聯合國監管的全球碳市場,但明確的規範與至度仍待討論。更多討論請參考「COP 29」專家意見
  • 2023年COP28:首次做出以化石燃料為主體的共識,能源系統以公正、有序與公平的方式轉型離開(transitioning away)化石燃料,以達成2050淨零目標。更多討論請參考「COP28-阿聯酋共識」專家意見
  • 2022年COP27:同意設置「損失與損害基金」。設置基金的目的,是提供資金給受嚴重氣候變遷衝擊的發展中國家,協助這些國家強化調適氣候變遷的能力,同時有餘裕推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更多討論請參考「COP27」專家意見
  • 2021年COP26:達成格拉斯哥氣候盟約(Glasgow Climate Pact)首次將減煤、減少化石燃料補貼的期程放入國際條約中。更多討論請參考「COP 26協議」專家意見

4. COP跟IPCC有什麼關係?

IPCC是聯合國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組織詳情可以參考:IPCC AR6 科學資訊),主要的職責是彙整當前氣候變遷的科學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提供給締約方大會參考,作為制定氣候目標、氣候政策的科學依據。

COP會議必要時,也會請IPCC提出特定面向的氣候科學報告,作為決策依據,例如:2018年的1.5度特別報告就是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提出減碳目標,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的科學基礎。

台灣專家怎麼看最新的IPCC評估報告:

5. 什麼是綠區(green zone)?什麼是藍區(blue zone)?

藍區開放給締約方代表、經認證的觀察員代表(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聯合國機構)與媒體,所有正式的會議談判、高峰會、小組討論、圓桌會議、官方會外活動,以及各個國家主辦的展覽、文化活動,都在藍區舉行。

綠區開放給所有參加者,包含個人、企業、其他民間團體,例如原住民團體、青年團體、婦女團體等,目的是希望在綠區促進政府與私部門的對話與合作。

6. COP30關鍵字:

  • 第三次國家自定貢獻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更新

根據《巴黎協定》的規範,締約國必須在2025年2月前,提交更新的國家自定貢獻。但至2025年09月30日,在198個《巴黎協定》締約國中,僅64個提交更新後的NDC至「國家自定貢獻」登錄冊,涵蓋2019年全球總排放量約30%。

聯合國綜合評估這些已經提交的報告,認為相較於之前各國提出的NDC,新一版本的NDC品質有提升,有80%依據全球盤點的結果制定國家目標,並且排放的軌跡與規劃的方向,貼近淨零路徑。這些已經繳交的新NDCs,也不只規劃「減緩」政策,更涵蓋資金、技術轉移等要素。其中 73% 包含調適內容,且指出實施新NDCs需要持續的國際合作與創新方法,以大規模釋出發展中國家締約方所需資金與支持。

然而,即使到2025年11月03日,距離COP30僅剩一週,也仍有過半的締約國未更新其國家自定貢獻,該如何讓全球走在一致的減碳路徑上,加速減碳,將是這次COP30的重要議題。

台灣也在2025年9月9日舉辦NDC3.0草案座談會,提出2030年相較2005年減量26-30%、2035年減量36-40%的目標。

國際趨勢資訊請參考:

  1. 2025年聯合國國家自定貢獻綜述報告中文摘譯
  2. 2025年氣候現況報告中文摘譯

台灣現況請參考:

  1. 「中華民國(臺灣)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 (NDC3.0) 草案」座談會會議資訊
  2. 「第三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專家意見(2025-2030年台灣的減碳目標)
  3. 「第三階段管制目標公聽會」專家意見
  4. 2025 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 全球共同碳市場(global integration of carbon markets)

這是主辦國巴西在COP30提出的倡議,目的是建立碳市場整合開放聯盟(Open Coalition for Carbon Market Integration),協調出一個一致的標準,以連結現有碳權市場的交易系統,來提高國際碳權交易的流動性、可預測性與透明度。巴西的提案目的是,為脫碳引入新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並制定新的生產標準,建立一個鼓勵選擇低碳的貿易與投資框架,並採自願參與制。

這個倡議中,也涉及參與的成員國之間的收入再分配機制。基於每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差異,這個倡議透過「回收收入」的過程,分配減碳的部分收入,以其減少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 縮減調適落差及「從巴庫到貝倫路線圖」

去年COP29雖提出新集體量化目標,期待能增加全球調適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調適氣候變遷的風險。然而今年的聯合國調適報告直接以空轉為名,直指發展中國家在調適氣候變遷方面有巨大的資金缺口,正危及生命、生計和整個經濟。因此,怎麼讓在巴庫達成的籌資共識,在今年可以談出真正可落實的機制,將是一個討論重點。

國際趨勢資訊請參考:

  1. 2025年聯合國調適差距報告中文摘譯
  • 熱帶森林永久機制(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

這是今年主辦國巴西所提出的一項倡議,預計在COP30期間啟動募資。這個機制設立的目的是為保護森林的國家提供資金,目前全球有70多個擁有熱帶森林的發展中國家,將有資格從這個基金中獲得資金。

熱帶森林永久機制的資金採用混合融資結構,結合主權國家投資和發行債券來實現其自給自足的長期運作,預計獲得投資國提供250億美元的初始捐款,以及1000億美元的私部門基金。並成立熱帶森林投資基金(Tropical Forest Investment Fund, TFIF)來管理資本,並利用投資收益提供參與的熱帶森林國家資金,並檢視其保護熱帶森林的成效。

目前預計採用衛星監測的森林覆蓋情況來作為評估的依據,以激勵各國維持或增加其熱帶森林的面積,且至少20%的資金必須分配給原住民族和地方社區。

國際趨勢資訊請參考:

  1. 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
  • 化石燃料減量

COP28的格拉斯哥氣候盟約提及「公正、有序與公平的方式轉型離開化石燃料」。今年「2025刺胳針倒數計時」的研究報告中,提及化石燃料所來的健康風險。除了因使用化石燃料排放溫室氣體,加速暖化導致的熱傷害、傳染病、糧食安全等風險,更指出使用化石燃料排放PM2.5導致的危害,已造成數百萬人的死亡。

研究更提出,當前全球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對氣候行動的關注度正在下降。新的美國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加劇了氣候威脅,並擴大了全球健康風險。因為來自強勢政治領袖的壓力減弱,化石燃料巨頭紛紛暫停、延遲或撤回其氣候承諾。民營銀行對化石燃料產業的融資,在2024年激增29%,達6,110億美元。

這樣的擴張會消減現在已取得的進展,降低轉型的效益。

 

國際趨勢資訊請參考:

  1. 「2025刺胳針倒數計時」研究中文摘譯

 

  1. COP30期間,推薦您可以持續追蹤以下活動或報告

 

8. 更多幫助你了解氣候變遷議題的資訊:

名詞解釋

更多延伸資訊:

註釋:

[1] 國際公約或協議要能夠正式生效,除了國際會議的談判結果以外,還需要各締約方將「通過」後的條約帶回國內,經過立法機構的追認、批准。獲得批准後,再將批准書遞交給聯合國,累積達到生效條件,國際公約或協議才能算正式生效。每個公約或協議的生效條件不太一樣,像是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生效條件,是收到第50份批准書的90天後;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條件,則是收到55份批准書且簽署國之碳排放總量達1990年全球碳排放量之55%以上。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