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即時回應

最新研究發表或爭議事件發生時,記者沒有太多時間找尋專家,為此SMC邀請專家第一時間作出解析。

更多資訊

記者會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或是重大科學爭議事件,我們協助科學家們為科學證據而發聲。

更多資訊

科學資訊

SMC整理重要科學訊息、摘要並翻譯最新的國際科學報告重點,提供記者和公眾可靠的科學資訊來源。

更多資訊

科學文章

SMC將規畫核心主題,針對科學爭議事件進行多元討論,使議題深入的呈現,並提供具跨域思維的觀點。

更多資訊

Expert reaction to study confirming Denisovan fossil in Taiwan from the journal Science.

國際期刊《科學》於今日(4/11)發表一篇研究,確認一具在台灣外海打撈上岸的古人類下頷骨化石,屬於一名丹尼索瓦人男性。丹尼索瓦人是一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過去僅在西伯利亞南部與青藏高原確認發現丹尼索瓦人的直接分子證據,如DNA。這篇新研究顯示,丹尼索瓦人的活動範圍可能比過去認知的更為廣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第三方專家以及研究作者解析研究意義與重要性。

2025年3月05日上午8:01分,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發布台灣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熱壓力對於子代的影響取決於親代照顧的組成〉。

研究結果指出未來在評估暖化對生物的影響時,也應納入不同生長階段、親代照顧組成的影響,才能更準確的評估一個物種的脆弱程度,並依照其生長階段制定合適的保育策略。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解析研究對於制定保育策略的幫助。

澳洲、美國與加拿大團隊今(6)日發表研究,模擬目前、全球升溫2°C以及高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升溫4°C的三種氣候情境,研究指出,兩棲類動物例如蛙類和蠑螈,即使有遮蔭處可以躲避高溫,5,203種陸地的兩棲類動物中仍有104種(2%)目前正暴露在過熱的風險中,全球升溫4°C會使 7.5%的兩棲物種超過耐熱極限。為什麼要研究兩棲類受暖化衝擊的風險?研究對我們瞭解氣候變遷對全球生物帶來的影響和保育策略,有何幫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

太陽光電設置的過程中,可能因改變土壤、微氣候、日照等環境條件,而影響一個地區原有的生態或改變一塊農地原本的狀態。

過去在魚塭設置太陽光電有「環境社會檢核」制度做為指引,來辨識出在不同魚塭設置太陽光電的環境與社會影響。今年農業部發布「審查農業用地變更作太陽光電設施使用涉及生態檢視指引」草案,期盼這份指引可以成為在農地架設太陽光電前,業者初步評估生態的規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多元領域的專家提供觀點。

Expert reaction to research on HKU5-CoV-2 virus from the journal Cell.

國際期刊《細胞》於本月18日一篇研究,由中國研究團隊發現,HKU5-CoV-2冠狀病毒與引發COVID-19的病毒SARS-CoV-2,都含有稱為「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置」(furin cleavage site)的特徵,可從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蛋白進入細胞。全球曾經歷COVID-19大流行,這篇冠狀病毒的研究引起社群媒體上眾多人的憂慮。為了提供正確、清楚的資訊來看待與討論這篇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研究意義與重要性。

中國人工智慧公司開發大型AI模型DeepSeek,2024年底橫空出世,能達到與ChatGPT相同甚至超越ChatGPT的效能,而引起廣泛的討論。然而由於用戶資料儲存在中國伺服器,引發蒐集使用者數據的疑慮,陸續有國家宣布限制或禁止在政府部門的設備中使用DeepSeek。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新的AI模型、DeepSeek的資安疑慮,以及對台灣研發AI模型的影響呢?